新起点
美浓镇
2020-03-31 17:35:28

美浓区(台湾客家语南四县腔:弥浓,miˇ nungˇ;台罗:Bi-long),旧称弥浓,是中华民国高雄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高雄市地理中心偏东北,北邻杉林区,东邻六龟区,南隔高屏溪与台湾省屏东县高树乡、里港乡相望,西邻旗山区。

美浓区属台湾客家六堆中之右堆地区,由于清领时期大量客家汉人至六堆地区开垦,使得美浓至今仍保有丰富客家文化,并为南台湾最著名之客家文化地区之一,境内居民仍多属客家人,约占93.5%左右。

美浓之地形多属山区平原,且为荖浓溪之冲积扇所在;全区水文系统丰富,有荖浓溪与其支流美浓溪贯穿全境。

美浓之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年均温约摄氏23度,全年降雨量约1,500-2,000毫米,丘陵与山地则在2,000毫米以上,年平均最低温为摄氏21.6度,而平均最高温为摄氏28.4度。

美浓东、西、北面分别接壤六龟区、旗山区、杉林区,南与东南分别接壤台湾省屏东县里港乡、高树乡,全境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9公里,面积约占120.0316平方公里。

美浓原名“弥浓”,在日治时代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被日人依其本国地名改为音近似的“美浓”。至于“弥浓”的由来说法多达七种,其中以清雍正时期绘制的“雍正台湾舆图”出现的“弥浓山”为最早出现“弥浓”二字之出处。也有说法认为地名的出处是美浓开基伯公碑文中“垦上苍此土可大亦可久,将弈世而弥浓...”而将此地定名为弥浓。另一种说法是,乾隆初年,美浓庄之所以取名“弥浓”,乃因该地以水为源,汲用不绝,而取“弥”,居民以农为生,而取“浓”。直到大正九年,日本人才引用日本地名美浓,将弥浓改名美浓。

后经查阅有关资料,发现在清雍正时期绘制的“雍正台湾舆图”(目前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其图上已标识有“弥浓山”。其时间较之开庄伯公碑文上早,即在清雍正中叶以前,即已列入官方记载,并据以绘在图上。

1698年前后,来自广东嘉应州镇平县附近的客籍移民纷纷离乡前往台湾南部地区;他们先自麟洛河逆流而上,再沿隘寮溪下游至武洛之间地区开始垦荒。但是,因武洛水患频传,垦民们开始再度考虑移居他处。当时,武洛右堆统领林桂山、林丰山兄弟曾协助官府剿平吴福生事件,并借此向凤山县令请求准许开发尚属禁垦区之美浓地区。

1736年(乾隆元年),当局终于准许开垦美浓地区;林氏兄弟在当年秋天率领众多武洛庄民前往灵山、双峰山、月光山山脚定居;当地共计十六姓、二十四座伙房,并被命名为“弥浓庄”。此后,垦民一边在当地艰辛辟垦土地、开凿输水圳道,一边得提防来自当地周遭原住民族群的袭击。

1737年,镇平县的涂百清率领同乡二十多人至龙肚庄拓垦。1738年,刘玉衡引领一百五十多人垦居九芎林、竹头背(即现今广兴地区)。

1748年(乾隆十三年),李九丰拓垦中坛地区,美浓地区已开垦成型。当时,弥浓庄隶属台南府凤山县,并设有管事以处理当地行政及公众事务。

日本政府治理当地之后,当地行政区划改隶台南蕃薯寮办务署,并于后来被并入阿猴厅设立弥浓区役场。

1920年(大正九年),统治当局将阿猴厅并入高雄州,并将弥浓、中坛、龙肚三区合并为美浓庄。1935年,美浓庄升格为役场。

国民政府于接收台湾之后在当地设立美浓镇,该区划隶属于高雄县。2010年12月25日,随着五都合并升格,改制为美浓区,隶属大高雄市。

美浓区内可细分为几个小区域:

镇长时期

美浓区长

近年来,美浓区青年人口严重外流,其青壮年比例仅占全区人口的66.5%,居高雄市次低,仅高于田寮区;老年人口高达25.8%,处于超高龄社会,扶养比亦高达50.3%,前两者皆仅次于田寮区,其扶养比远高于全台湾平均扶养比37%,幼年比例也仅占全区的7.7%,可见美浓区有许多与人口相关的问题。

早年,当地多数以务农为生之客籍族群极非常鼓励子弟儒学教育;自六堆居民被准许参与科举考试之后,当地即有出现数十位进士、举人。后来,当地更因培养出许多取得博士学位之人士而以“凤林出校长,美浓出博士”著称。

当地旅游活动盛行,其主题大多以在地客家文化为中心而延伸。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