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长羽盗龙
2020-04-04 21:22:27

长羽盗龙属(属名:Changyuraptor)是生存于白垩纪前期的驰龙科恐龙,可能和西爪龙并列为最大型的小盗龙类(不考虑分类地位存疑的天宇盗龙),化石发现于中国辽宁省西部的义县组地层,是已知最大型的“四翼恐龙”,具有颇长的足羽和尾羽,其中尾羽最长超过 29 公分,是迄今发现尾羽最长的非鸟恐龙。

目前对长羽盗龙的认识都来自唯一一具化石,即正模标本(编号 HG B016)。由南非开普敦大学对其分析显示,该个体已经完全成年,且至少已满五岁。由测量得知正模标本个体全长(由吻部前端至尾羽末端)达 1.32 米,前翅翼展长约 1.15 米,臀高 33 公分,体重估计有 2 至 4 公斤,整体体型和现今的火鸡相去不远,但在历来发现的所有“四翼恐龙”中却是最大的,甚至比过去所发现最大的小盗龙类个体还大了至少 60%。

保存良好的正模标本显示,长羽盗龙和其他小盗龙类一样,全身都长有羽毛,且前后肢上的羽毛已经发达到形成翅膀,足以提供飞行功能。特别长的尾羽是长羽盗龙最显著的特征,尤其是保存下来的中央尾羽对,全长经测量达 29.27 公分,是迄今所有非鸟恐龙中羽毛最长的。综观中生代,只有孔子鸟的尾羽比长羽盗龙还要长,而这对尾羽的末端明显缺失,显示长羽盗龙的尾羽长度可能更长,甚至可能成为中生代最长的羽毛。此外,保守估计,这对中央尾羽的长度超过长羽盗龙尾部长度的一半,相当于其体长(不考虑羽毛的身体长度)的 30%,相较之下,近亲小盗龙的尾羽最长大约只有尾部长度的三分之一。

和其他四翼恐龙一样,长羽盗龙很可能也以飞行或滑翔的方式在树林间移动。在空气动力学上,具有细长尾羽的尾部有助于减缓下降时的速度,亦增加飞行时的稳定性,对于长羽盗龙这类体型相对较大的飞行动物而言,这点在安全着陆上至关重要,同时也大大提升攻击猎物的准确度。

长羽盗龙化石所位处的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属于副热带或温带的气候,夏季湿热而冬季干冷,为以银杏和针叶树为主的森林环境。该地层是热河群的一部分,因其保存许多有羽毛恐龙的热河生物群而闻名,绝大部分的小盗龙类即属于该生物群。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