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米格-15比斯战斗机
2020-04-10 19:33:03

米格-15战斗机(俄语:МиГ-15,拉丁字母转写:MiG 15)由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飞机设计局设计的,北约给予的绰号是“柴捆(Fagot)”,是苏联第一代战机的代表。米格15也被认为是第一代后掠翼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机的杰出代表。韩战初期,米格15的出现对联军P-51野马为代表的直翼战机形成了代际优势,迫使美军迅速投入F-86扭转局面。两者也成为了初代喷气式战机的杰出作品。米格使用的引擎为仿制英国的克里莫夫VK-1。

米格-15战斗机也是全世界生产数量最庞大的战机,生产超过了13000架,如果算上授权第三国家生产的数量,合计则达到了18000架。部分米格15作为朝鲜空军的教练机一直服役到了21世纪。

米格-15是一种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1946年开始设计,设计是来自于苏联本身。MiG-15原型机初期发展并不顺利,但受限于发动机技术始终无法试飞,直至英国工党政府同意出售英国制的两款离心式喷气发动机之后,始有突破。1947年6月首次试飞。由于第一架原型机制作粗糙,第一次着陆就机毁人亡。第二架原型机重新设计,1947年12月30日首次试飞成功。1948年6月投入生产,并成为苏联空军的主力战机。早期生产批次采用英国的尼恩发动机,中后期则改用自制仿尼恩的RD-45发动机。

米格-15采用机头进气模式。机身上方为水泡形座舱盖,内容弹射座椅。气流在机头由进气道内的隔板分为左右两股。机翼位于机身中部靠前,后掠角35度,带4枚翼刀,翼下可挂两具副油箱或炸弹。因此,米格-15是苏联第一种实用的后掠翼飞机,已初具现代喷气式飞机的雏形。机翼穿透机身,与进气道内的隔板总计将气流分为4股。在机翼前缘放有一定量的铅,以降低机翼对扭曲刚性的需求。飞机不装备雷达,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

米格-15投产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给了米格-15一个极好的实战验证机会。在朝鲜战场上,米格-15的主要对手是美国空军、韩国空军使用的美制F-86军刀战斗机。米格-15在最高速度,中高度爬升率,加速率以及最大升限等性能方面优于F-86,在回转性能上面比6-3(翼根弦长延长6英寸,翼尖弦长延长3英寸)机翼的F-86差,同时高速下的稳定性以及运动性不如F-86,高速下的大幅度运动会进入失速,导致新手无法解出而必须放弃飞机。

米格-15的的火力极为强悍,N-37 37毫米机炮与两门NS-23KM 23毫米机炮威力远强于F-86的六门12.7毫米机枪。对比来看,曾有米格-15身负200余发12.7毫米枪弹而安全返航,这得力于喷气引擎的大推力让米格-15得以安装二战时期活塞引擎战机无法使用的钢板作为外壳,也使机枪渐渐走下了空战的舞台,而被米格-15机炮击中的F-86几乎难逃重伤或被击落的厄运。然而,因为这些机炮的射速较慢,而且米格-15只有较为简单的光学瞄准器,所以米格-15的机炮精确度不如F-86的机枪。总的来说,由于机炮精确度较差,以及机身在高速下无法稳定控制,米格-15在拦截轰炸机的任务中表现得比在与战斗机空战的任务中出色。

朝鲜战争期间米格-15占有地形以及离战场较近的优势,使得能够有效的压制米格-15的作战的F-86在携带副油箱之下也只能交战很短的时间。除了为了维持上述优势外,出于苏联本身的政治考量,米格-15的有效操作地区被限制在所谓的米格走廊当中。

1953年9月27日,莱特飞行发展中心受命派员前往冲绳岛上的嘉手纳空军基地(Kadena AFB),接收一架刚由北朝鲜飞行员卢今锡驾驶投诚的俄制米格-15战斗机(北约代号“柴把”,Fagot),进行试飞评估。查克·叶格负责试飞,他把米格机带到55,000呎的高空中,并且在有失去升降舵控制可能的情况下,利用几近垂直俯冲的方式将米格-15加速到它的速度极限0.98马赫。这次的试飞证明了米格-15虽然因操控不稳、常常在飞行中无预警地翘起机首或水平打转而获得“飞行陷阱”的浑名,但是相对于美国当时主力的F-86,米格-15仍然拥有较优秀的爬升力、最大升限与加速能力。

米格-15比斯的主要技术数据

米格-1 | 米格-3 | 米格-5 | 米格-7

米格-9 | 米格-13 | 米格-15 | 米格-17 | 米格-19 | 米格-21 | 米格-23 | 米格-25 | 米格-27 | 米格-29 | 米格-31 | 米格-33 | 米格-35 | 米格1.44

米格的天空(8)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