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国姓爷
2020-04-07 06:34:17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原名森,字明俨、大木,幼名福松,为南明政权的重要将领。南明绍宗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荷兰语:Koxinga),或郑赐姓、郑国姓、朱成功。因受南明昭宗永历帝敕封为“延平王”,而称郑延平。其孙郑克塽追谥为“潮武王”,后世则尊称“延平郡王”,或开台尊王、开台圣王、开山王、东宁王等。

郑成功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父亲为明末垄断福建-东洋贸易的海盗郑芝龙,母亲为日本人田川氏。郑成功于六岁时回到闽南故乡,及长被送往金陵求学,成为监生。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与宗族在中国东南沿海继续抗清,并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他仰赖沿海地区的税款与东洋商路维持部队,并与当时发展远东贸易的荷兰商人有所交流(见台湾荷兰统治时期)。永历十三年(1659),郑成功率军北伐金陵,一度从海路突袭围困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然最终遭清军击退。郑氏集团仅得凭借海战优势固守厦门、金门两岛,并遭到清朝实行海禁封锁。

永历十三年(1659),曾任荷兰通事的何斌向郑成功建议攻取台湾,驱逐驻扎在大员(今台南市境内)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军,解决粮食问题并建立反清复明基地,郑成功接受、并随即禁止商船与荷兰人继续贸易。1661年,郑成功率军约2万5千人自金门料罗横渡台湾海峡,先后率军围攻普罗民遮城、热兰遮城,翌年击败荷属东印度公司的部队,以台湾西南隅为基地建立起明郑政权。攻台后不久郑成功即因急病去世,原先预定攻打吕宋的计划也被迫中断。

在郑成功过世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当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负盛名。而中国大陆则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称郑成功为“民族英雄”。

自郑森被赐姓朱、改名成功后,为了避讳便以“国姓成功”自名,此后终身不改。民间多称为国姓爷;而非明朝臣民的日本人,因无须避讳便以“朱成功”称之。朱成功起兵时,多自称“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朱成功对荷兰、西班牙交涉时,多数自称“大明招讨大将军国姓”,对于他的部下则自称“本藩”,发布命令,称作“本藩令”。

后世惯用的“郑成功”称谓,其实起于清廷将“朱成功”称作“郑成功”,在清朝史料常见“逆贼郑成功”、“海贼郑成功”等字样。为此,台湾部分尊崇“郑成功”的人,便向台南市文献委员会提议,希望将郑成功正名为“朱成功”,然因一般人已惯称之郑成功,此提议并未被接受。

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出身海盗,后为南明水师将领,出身明朝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安平镇(现分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泉州市辖下的晋江市安海镇及南安市石井镇)

1624年8月27日(旧历:天启四年七月十四日;宽永元年七月十四日),田川氏在肥前国平户岛上的川内浦千里滨产下郑森。传说,田川氏是在平户千里滨捡拾海贝、海菜时,忽然感到腹痛难忍,便急忙走到一块岩石上,就因此产下了她的长子郑森,而现在这块岩石被叫做“儿诞石”,至今仍立于平户海边。郑森六岁之前跟随母亲住在平户。

1628年年底,当时的福建巡抚熊文灿再度招安郑芝龙,成为“海防游击”。在郑森六岁的时候,才被接回泉州府晋江县安平镇(今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居住读书,该处现为安海成功小学校址。

崇祯十一年(1638年),郑森考中秀才,又经考试成为南安县二十位“廪膳生”之一。

崇祯十四年(1641年),迎娶福建泉州惠安进士礼部侍郎董飏先之女董友。

崇祯十七年(1644年),进入南京国子监深造,拜入江浙名儒钱谦益门下;钱谦益为勉励郑成功,乃替他起字“大木”。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攻破燕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是为甲申之变;随后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击破李自成,进驻燕京。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二十九日,崇祯殉难消息传至淮安。四月,崇祯帝自缢的消息传至南京金陵,南京诸臣皆认为国家不可一日无君,议立新帝。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六日,张慎言、高弘图、姜曰广、李沾、郭维经、诚意伯刘孔昭、司礼监太监韩赞周等在朝中会议,李沾、刘孔昭、韩赞周议定以福王朱由崧继统,祭告太庙并修武英殿。凤阳总督马士英与江北四镇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等人前往淮安迎接朱由崧。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七日甲申,南京礼部率百司迎福王于仪征。

1644年6月19日,南京诸臣遂于南直隶首都金陵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翌年(1645年)改元“弘光”。

弘光元年五月(1645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破扬州、金陵,阁部史可法等人殉国,弘光帝被俘,遭到杀害,弘光朝乃亡。

弘光元年(1645年),弘光朝覆灭后,郑芝龙、郑鸿逵兄弟于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同年闰六月(清历为七月)改元“隆武”。

隆武政权成立后,郑森得隆武帝赏识,封忠孝伯、御营中军都督,赐“国姓”朱、改名“成功”、仪同驸马;郑鸿逵之子郑肇基,亦受赐国姓;这就是世称郑成功“国姓爷”的由来。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顺治三年)起,郑成功领军多次奉命进出闽、赣,与清军作战,颇受隆武帝器重。然而真正握有军政大权的郑芝龙,却无意全力抗清,甚至在清军南下福建时,命令仙霞关守将施福(又名施天福,施琅族叔)将军队撤回隆武朝廷所在地福州。此举导致清军攻入闽北时几乎没有遭受抵抗。

清朝大学士洪承畴为泉州武荣人,郑芝龙同乡,在其承诺给予郑芝龙三省王爵的利诱下,郑芝龙不顾郑成功、郑鸿逵等人的反对,决意带着其他几位儿子北上,归顺清朝。郑成功劝阻父亲不成,只好率领约二十余人到南安孔庙祭孔,焚烧儒服,向孔子痛哭发誓,曰:“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仅谢儒衣,祈先师昭鉴!”,出走金门。郑芝龙本以为降清后得保家业,加官晋爵;不料清军征闽主帅博洛背约,将郑芝龙与诸子一同挟往燕京,更出兵攻打郑家故乡闽南南安。郑成功之母田川氏当时已从日本搬至南安定居,碰上此次劫难,于战乱中自缢身亡;郑成功得知母亲死后,更加坚定抗清决心。

同年八月,清军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在汀州遭清军俘虏,之后绝食不屈而亡。南明帝系旋由桂王朱由榔继承,明年改元永历。

隆武政权灭亡,郑成功避走金门,然后开始于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的旧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数千兵力;隆武二年(1646年)十二月(西历为隔年1月),郑成功在小金门(今日金门县烈屿乡),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

隆武三年(1647年,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七月,郑成功会同郑彩部队攻打海澄,失败;八月,成功又与郑鸿逵部合围泉州府城,清漳州副将王进率援军至,郑军不敌败退。

隆武四年(1648年,明永历二年,清顺治五年),原浙江巡抚卢若腾等人来归,郑成功蓄积实力后再次出击,攻克同安县。五月,郑军围攻泉州;七月,清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等转而攻击同安,郑军不敌,守将、军民死伤无数。不久,清援军抵达泉州,郑成功乃解泉州之围,退回海上。

同年,清江西总兵金声桓、王得仁于江西起兵反清,清广东提督李成栋亦投向明永历朝廷,使反清复明的声势一时大涨;但各方反清势力在彼此没有默契、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大多沦为地方性的抗争。不久后,清廷压制了江西的金声桓、王得仁势力;广东李成栋军亦于隔年灭亡。

据《续明纪事本末》卷七记载,绍武帝死后,桂王朱由榔于1646年继任帝位(年号永历),但郑成功不知,隆武四年春正月拥立朱常清为监国。八月林察航海成功后郑成功始知永历帝已即位。朱由榔的使节在十月到,晋郑成功威远侯,郑成功奉朔改称永历,淮王逊位取消监国及年号。永历九年四月,永历帝册封他为“延平王”,从此亦有人称成功为“郑延平”。

是时,闽南地区呈现混乱的局面,除了明、清的官方部队以外,到处都有土豪、山贼拥据城寨,相互争并,并且就近向百姓课收税金,宛如军阀;相较于这些地方势力,郑成功拥有较完善的军备,但却也因为军队太庞大,而领土太少,面临筹集粮饷的重大问题。永历三年(1649年,清顺治六年)十月,郑成功决定挥兵南下,除打击闽南清军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为粮源。一个多月下来,从清军手上攻取漳浦、云霄等地,亦平定了达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郑军攻诏安不克,乃决定转入粤东,经分水关至潮州一带征讨不合作的零星势力;至隔年五月之间,又次第收服了潮阳以及周边许多山寨。

潮州守将郝尚久虽已于隆武四年(1648年)随李成栋反清,但曾袭击施琅、郑鸿逵等部,也曾拒绝郑成功联军的要求,并在郑军攻打新墟寨时派兵与之为难,与郑成功素有嫌隙。永历四年(1650年)六月,郑成功军队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场“不清不明”为由,出兵击之;郝部不敌,退守府城,揭阳、普宁、惠来等县尽入郑军之手。不久,清军再次攻入广东;郝尚久背腹受敌下负气降清,引清军入潮州城以抗郑军。郑军围困潮州城三月不克、士气低落,又面临粮饷接济问题,只得于八月解潮州围退回闽南。

永历四年(1650年,清顺治七年),时郑成功族叔(一说族兄)郑彩、郑联的军队领有厦门。郑成功退回闽南之后,为了拓展实力乃借口郑联在厦门横征暴敛、使民不聊生;采取施琅的献策,用计图取厦门。永历四年中秋节,郑成功趁著郑彩离开厦门的时机,前往厦门拜访郑联,郑联大意并未设防,惨遭刺杀身亡。不久,郑彩得知郑联的死讯,更加不敢与郑成功作对,回到厦门便将兵权都交了出来;郑成功自此接收了郑彩、郑联大部分的部队,并且实际取得厦门、金门作为根据地。

同年十一月,清平南、靖南二王率数万铁骑攻入广州府;郑成功奉敕南下勤王,令叔父郑芝莞留守厦门。十二月,郑成功抵广东潮州揭阳,与郑鸿逵会师;两人商讨后,决定由郑成功继续率军南下勤王,而郑鸿逵则移师往厦门协防。同年,鲁王在阁部曾樱等人陪同下,来到厦门投靠郑成功,被安置在金门。

永历五年(1651年,清顺治八年)正月,郑成功抵南澳。二月二十五日(西历4月14日),郑军舰队于盐州港附近遭遇风暴,郑成功的主船险些解体、翻覆,几乎所有船上器具,包括鼎灶都一并丢失;据记载当时船上甚至连食物都无法准备,郑成功本人也连饿两餐。直到隔天下午风雨渐歇,郑成功的主副座船才得以回到岸边与舰队会合。此乃郑成功本人于海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凶险,事后郑成功也重赏主副中军船的两位驾驶。

同年三月,郑军抵达广东大星所(今广东惠东)。另一方面,清福建巡抚张学圣得知郑成功的主力军队已经前往广东,厦门防务松散,似有可趁之机;乃命令马得功、王邦俊等趁虚攻击厦门。马得功挟持身在南安的郑芝豹,命其交出船舰渡载清军往厦门,并且顺利在海面上击败郑军。面对清军来袭,负责厦门防务的郑芝莞未战先怯,只顾著将财物搬运至私人船上逃亡;使得清军相当轻松就攻破厦门,并将郑家的积蓄、装备掠夺一空。由于事出突然,董夫人与郑成功长子郑经只来得及携带祖宗牌位避于海上逃过一劫。清军侥幸偷袭得逞之后,却没打算留在厦门与郑军决战,于是满载战利品即返回内陆。这时赶赴厦门支援的郑鸿逵,正好于海面遭遇返航之马得功部队,将其围困,却被马得功威胁将害其母、兄(郑芝龙)性命,无奈之下只好放走马得功。不久,郑成功于广东得知了厦门遭袭击的讯息;原本他仍坚持继续南下勤王,但终因上下将士思归,哭声遍闻,乃不得已班师回厦门。收复厦门后,郑成功追究起责任,将怯战以逃的叔父郑芝莞斩首;而放走马得功的郑鸿逵则交出兵权、自请退隐东石镇白沙,不再过问政事。

同年五月,郑军大将施琅擅自处决郑成功麾下部将曾德,郑成功以此为由欲诛施琅全家;施琅虽在友人帮助下逃脱,但父亲、胞弟均遭处死。经此事件,施琅与郑成功结下大仇,乃再度降清。

永历五年(1651年,清顺治八年)下半年,郑军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市)等地战斗,获得了磁灶战役、钱山战役和小盈岭战役的胜利,克复平和、漳浦、诏安、南靖等地。年底,包括定西侯张名振等人皆来投靠,使郑军的声势愈形高涨。

翌年(永历六年,1652年,清顺治九年)正月,清海澄守将赫文兴向郑成功投降。二月,郑军攻长泰,清朝派遣陈锦率大军前往救援;两军于江东桥展开大战。郑成功仗着对闽南地形较为熟识,在江东桥附近安排了许多伏兵,大败陈锦,歼灭多数清军,取得江东桥战役的胜利。不久即攻下长泰。

攻克长泰之后,郑成功集结大军进攻漳州府府城,将之层层包围。四月,清军为解漳州之围,于是募集百艘船舰进犯厦门,攻郑成功所必救。郑成功遂派陈辉、周瑞等率领百余艘战舰迎击,于崇武大败清军,取得崇武战役的胜利。郑军在海上大捷,因而对漳州城的施压没有稍减;然而漳州守军亦相当顽强,使得围城的势态持续超过半年。

几个月下来,漳州城内的水粮已竭,一碗稀粥索价白银四两,居民以老鼠、麻雀、树根、树叶、浮萍、纸张和皮革等物为食,士卒、百姓饿死者不计其数。据说当时,城中军民互相争夺食物,即使家中有食物者也不敢烹调,因为一旦被发现燃起炊烟的人家就会被抢,更传说有人吃人肉的惨况发生,史载“城中人自相食,百姓十死其八,兵马尽皆枵腹”。永历六年(1652年,清顺治九年)九月,清军将领固山额真(都统)金砺率领了万人大军开抵福建,进入泉州府;郑成功才下令解除漳州之围以待敌军。郑成功将部队布置于江东,欲用击败陈锦的同样方式,来伏击金砺军,但却遭金砺识破,两军展开混战,郑军提督黄山、礼武镇陈俸、右先锋镇廖敬、亲丁镇郭廷、护卫右镇洪承宠都在激战中阵亡。郑军于交战失利后,只能撤退以确保海澄、厦门的安全。清军趁胜收复南靖、漳浦、平和、诏安四县。

永历七年(1653年,清顺治十年)四月,金砺进犯海澄,与郑成功展开激烈战斗,双方都是以铳炮作为主战武器。在清军的猛烈炮火之下,郑成功部队损失惨重,许多部将战死;郑成功见军队士气低落,亲临阵前喊话,也险遭炮击。五月初七日(西历6月2日)五更,金砺下令以空炮掩护,派绿营打头阵,旗兵后续,填河攀栅蜂拥而来,企图一举登城,被郑营所拒。天亮以后,郑成功侦知清军火药钱粮不继,于是诱敌决战,趁清军大举渡河之际,以火攻大破金砺,取得海澄战役的胜利,海澄得保安全。海澄战役以后,金砺被清廷召回京师,双方再度处于相持局面。

永历七年(1653年,清顺治十年)五月,清军两度大败后,顺治帝敕封郑成功为“海澄公”,郑成功不接受。八月,双方于泉安报恩寺内议和,郑军得以休兵筹措粮饷,稍事整顿。十一月,顺治帝再度敕封,并承诺给予一府(泉州府)之地安置兵将,郑成功仍不接受。

永历八年(1654年,明清顺治十一年),定西侯张名振见清军已将军力集中于福建,则江、浙等地防务势必空虚;于是乃向郑成功请师,率领百艘战舰北上,图取江南地区。张名振的北伐之师沿长江进攻,直达金山寺,威胁江宁府城;但因后援接济不及,只得回师。二月,清廷再遣使与郑成功,承诺给予兴、泉、漳、潮四郡为封地;郑成功以“兵马繁多,非数省不足安插”为由,再拒绝之。八月,清又遣使往议;郑成功的亲弟郑渡、郑荫也在使节之中。郑渡、郑荫跪求郑成功答应,但郑成功却说清廷没有诚意,并谓“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我若茍且受诏削发,则父子俱难料也”,又一次拒绝清朝提出的条件。

同年,南明西宁王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希望从东、西合力进攻广东,则明朝势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长江北伐,攻赣、皖、苏各省,则复兴大业有望矣。郑成功派林察、周瑞督军西进,却因故延误了与李定国的约期;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虽克复肇庆,却于广州城外大败而回。李定国本来对与郑成功会师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郑连姻来巩固盟谊;但却因郑成功屡愆军期而误了大事,李定国对此相当失望。

同年十一月,清漳州协守刘国轩向郑成功投降,引郑军进入漳州府城;漳州总镇张世耀见大势已去,与以下官员尽皆向郑军投降。十二月,郑军分兵进击,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诸县,军队进入兴化地方。

永历九年(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因为明昭宗和郑成功势力相隔遥远,特准郑成功设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时允许他委任官职,武官可达一品,文职可达六部主事。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都请宁靖王朱术桂等明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郑成功同时将厦门(当时称中左所)改名为思明州,并建造演武亭,以便郑成功亲自督察官兵操练。

同年九月,清定远大将军郑亲王世子济度率三万大军入闽,会同驻闽清军,准备进攻厦门。郑成功决定放弃已占领的漳州、泉州两府属邑,并拆毁城墙让清军无所屯扎,借此巩固金门、厦门的防御。与此同时,还派遣部将率领舟师两路进击,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广东,令清军腹背受敌、难以兼顾头尾。北上郑军连战皆捷,攻入舟山;南下郑军虽一度攻取揭阳,却遭到清援军击溃,死伤惨重。隔年四月,济度调集各路水师进攻厦门,于围头海域遭郑军痛击,清军大败而归。郑军取得泉州战役的胜利。永历十年(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十二月,郑成功部队又在闽东北取得护国岭战役的胜利。

南征舟师返回厦门,郑成功议处败战之罪,原本要处死苏茂、黄梧、杜辉,但是在众将跪地求情之下,郑成功决定将苏茂一人斩首,黄、杜则戴罪图赎。后郑成功命黄梧镇守海澄,还特别嘱咐黄梧以戴罪之身应力图建功;但是黄梧知道郑成功一向治军严苛,害怕自己一旦再犯错就会送命,于是便与副将苏明商议,决定向清朝投降,献出海澄县城。海澄是郑成功多年来投注了相当多人力、物力建造起来的坚固堡垒,黄梧的投降无疑给了郑成功一大打击。

起兵后的十多年,郑成功的据地仍然只以金门、厦门等闽南沿海岛屿为主。但郑成功完全控制了海权,一方面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山五商”,开辟货源以和外国人贸易、走私来累积资金;一方面以此募兵(包含日本人、南岛人、白人、黑人等外籍佣兵)及进口盔甲、铳炮、刀剑等武器来筹备军力、军备;又以内陆的商业据点为基,发展反清复明的情报组织洪门。

历史学者张先清的《17世纪欧洲天主教文献中的郑成功家族故事》一文指出,由于郑军的阶级本性和清廷对沿海的封锁,郑军对攻陷的一些地区采取报复行为。南明昭宗永历十年(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超过3000艘郑氏军队的舢板从海口溯中国大陆福安河而上,郑军一着陆便开始大为抢劫,不分男女老幼肆意杀戮、强奸妇女、抓捕壮丁并且放火烧毁许多村镇。此次郑军滞留闽东长达十个月之久,直到南明昭宗永历十一年(1657年)夏天才撤出。同时,于潮州鸥汀寨屠杀了六万余人,仅百余人侥幸得生而已。

永历十二年(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七万与浙东张煌言会师,大举北伐。大军进入长江之前,于羊山海域遭遇飓风,损失非常惨重,只得暂且退回厦门。

翌年(永历十三年,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再次率领大军北伐,会同张煌言部队顺利进入长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镇江、瓜洲,接连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包围江宁府城(原明南京)。张煌言部亦收复芜湖一带十数府县,江南一时震动,百姓纷纷剪去发辫脱去旗袍并哭声言道:“时久不见大明衣冠矣!”后因郑成功中清军缓兵之计,遭到清军突袭,使明军大败,损兵折将,包括潘庚锺、甘辉、万礼、林胜、陈魁、张英等大将皆死于此役。郑成功兵败后,试图攻取崇明县,做为再次进攻长江的阵地,却久攻不克,只好全军退回厦门。南京之战可说是郑成功生涯当中最辉煌及重要一役,却是先盛后衰,大败收场,使郑成功反清大业受到重大挫折。

永历十四年(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四万余人,取得厦门战役胜利,声威复振。

1661年2月5日,清顺治帝崩,皇三子玄烨继位。

郑氏降将黄梧向清廷建议“平贼五策”,内容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贸财源;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斩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流徙处,(一说斩于北京菜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元代以来的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

1661年5月25日,因南京之役大败,郑成功只好退守厦门与金门。

自从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在小金门(今金门县烈屿乡)起兵抗清后,郑军转战浙、闽、粤等行省东南沿海,多次帮助明朝宗室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此外,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助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当时确有很多海外华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经商。然而,统领数万人的大军抗清,却始终无法取得较大的根据地,郑成功被迫必须通过海外贸易筹备粮饷。当时荷兰人常劫夺郑氏和海外华人至东南亚商船,郑成功多次派出水军打击荷兰舰队,并于永历十年(1656年)到十四年(1660年)期间两次警告荷兰人,除非荷兰人停止劫夺华人的商船,郑氏将不会与荷兰贸易。

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所部元气大伤,并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郑成功决定听从何斌之建议夺取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支配的台湾。

永历十五年(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荷兰当局于福尔摩沙岛西南建有两大防御要塞,一为位于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的热兰遮城,二为位于台江内陆赤崁地方(今台南市中西区)的普罗民遮城。同年三月十四日(西历4月12日)和二十四日(西历4月22日),郑成功两次写信给揆一,令其投降。使者说:“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后来《台湾通史》收录〈与荷兰守将书〉则与当时荷兰所记书信不同,因此〈与荷兰守将书〉被学者认为可疑甚至可能是杜撰的。

1661年四月二日(西历4月30日),郑军经由鹿耳门水道进入台江内海并于禾寮港(今台南市北区开元寺附近)登陆,意图先求取防御薄弱的普罗民遮城。随后郑军在台江海域与荷兰军舰展开海战,击沉荷军舰赫克特(Hector)号,取得台江内海控制权,并同时在北线尾地区击败荷兰陆军,以优势兵力包围普罗民遮城。

不久,永历十五年四月初六日(1661年5月4日),即迫使普罗民遮城守军出降。

永历十五年五月十八日(1661年6月14日),郑成功改赤崁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及天兴、万年二县。

郑成功下令屯垦台湾的范围,北达噶玛兰(今宜兰县),南至琅峤(今屏东县恒春镇),后因大肚平埔族拍布拉(Papora)族大肚王阿德狗让与琅峤“番人”的反抗而减缓扩张,在初次征讨阿德狗让失败后、郑军设下伏兵斩杀之。然中部地区的原住民持续抵抗,直到郑经朝仍时有起义。郑成功时期的实际统治区域大约是从二林(今彰化县二林镇)到茄藤(今屏东县佳冬乡)的范围之间。

取得普罗民遮城做为据点之后,郑军随即由海、陆两面围困热兰遮城。由于考虑到两万大军的粮饷调度不易,郑成功并没有做持久战的打算,一开始即对热兰遮城施压,试图胁迫荷兰军队投降。遭荷兰大员长官揆一拒绝其投降要求之后,郑成功一度下令强攻热兰遮城,却遭遇荷军极顽强抵抗,郑军损失惨重。由于强攻不下,加之大军粮食短缺,使得郑成功被迫改变策略,派出大部分的军队至南北各地屯田、征收钱粮,以解大军乏粮的燃眉之急,对热兰遮城改采长期包围的战略。

永历十五年七月,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巴达维亚调遣的援军抵达大员,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军舰以外,增援部队亦为热兰遮城带来大量补给品与火药。时郑成功的军力仍分散台湾各地实行任务,驻守于大员以及普罗民遮城市镇的军力预估不到三千,遂使荷兰军重新燃起反扑的希望。

永历十五年七月中旬,停泊于外海的荷兰援军遭遇强风侵袭,被迫离开大员海岸,前往澎湖躲避风雨;其中荷兰军舰Urck号搁浅,船上人员皆遭郑军俘虏。此一变故,使郑军获得整备的战机,待荷兰军舰于八月回到大员海域时,郑军虽未能调回多数兵力,却已然完成作战的准备。

永历十五年八月中旬,荷、郑两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郑军大获全胜,击沉一艘荷兰军舰,并夺取船只数艘,自此荷军丧失主动出击的能力。

南明昭宗永历十五年(1661年11月24日),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矫诏令斩郑芝龙,与其亲族11人于燕京柴市(今北京市府学胡同西口),另一说是在宁古塔),郑氏在北京老少无遗。

永历十五年十二月(1662年1月),日耳曼裔荷兰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郑成功在其提供之情报的帮助下,炮轰击毁热兰遮城的乌特勒支碉堡,今名安平古堡,使热兰遮城之破终成定局。

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初九日(1662年1月28日),荷兰大员长官揆一修书予郑成功,表示同意“和谈”,历经数次谈判。

永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662年2月9日),荷兰大员当局终于向郑成功屈服,退出台湾。

源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西班牙开始殖民统治“菲律宾群岛”;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和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西班牙殖民当局,两次屠杀在最大岛吕宋的华侨华商,死亡人数高达五万余人。

郑成功于攻下台湾不久后,得知在被西班牙人在菲律宾有杀戮与掠夺华侨的罪行,勃然大怒。

郑成功乃于南明昭宗永历十一年(1657年),致函给爪哇岛巴达维亚的一位华侨甲必丹,要求他停止与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进行贸易往来。郑成功曾多次对菲律宾华侨表示关切,并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宾,以惩罚西班牙人。

南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四月,通过意大利籍神父李科罗向菲律宾的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杀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但西班牙人反因此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屠杀。

郑成功闻讯大怒,决定挥师征讨,为华侨报仇。他一面抚恤安置从菲律宾逃到台湾的华侨,一方面组织筹备军队,派人暗中与在菲律宾的华侨联络,以便到时可里应外合,但尚未出兵即过世。

攻取台湾时,命世子郑经镇守厦门,郑经与五弟郑智乳母陈昭娘私通,生下郑克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