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疏开
2020-11-30 13:41:05

疏开,指为避免空袭、火灾等损害,将都市居民及设施疏散的行为。

另外,发生重大天灾及传染病疫情后,亦有居民会自主性的从城市疏散到郊区、乡村。

台湾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在1937年4月公告《防空法》,地方政府应制订相关防空计划,包含灯火管制、消防、防毒、避难、救护等事项。在1944年6月18日,更进一步公告《过大稠密之都市住民疏散要纲》,为避免美军对台湾的空袭造成平民伤害,将台北、基隆、 台南、高雄四市指定为应疏散地,各市人口过密地区为主要疏散对象。

1944年11月7日,台北市跟基隆市首先依据《防空法》指定防空空地,需将指地地区的建物拆除,避免空袭造成的火势蔓延。台南市和高雄市在隔月指定,台中市和彰化市则是在1945年5月才指定防空空地。在台北大空袭前,台北市在再指定了20处疏开空地带;在空袭后,更进一步强制征收台北市部分土地做为防空空地。

于1944年11月7日划定。

于1944年11月7日划定疏开空地,1945年4月26日划定疏开空地带。

于1945年5月17日划定。

于1945年5月17日划定。

于1944年12月6日划定。

于1944年12月6日划定。

台湾在日治时期原已控制住疟疾,但因为战时的强制疏开政策,许多人迁移至山边疟蚊聚集的地方,加上治疗疟疾的奎宁药物严重短缺,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台湾又爆发疟疾大流行。根据统计,战后全台约六百万人口,其中一百二十万人口就感染疟疾,比例高达五分之一。

2020年发生COVID-19疫情,在日本有些大都市居民前往乡村甚至离岛避疫,被称为“冠状疏开”(コロナ疎開)。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