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古蕨属
2020-04-01 20:55:06

Archaeopteris fissilis Archaeopteris halliana Archaeopteris hibernica Archaeopteris macilenta Archaeopteris obtusa

古蕨属(学名:Archaeopteris),又名古羊齿属,是一属已灭绝的树状植物,具有蕨类型的叶片。生存于晚泥盆纪至早石炭纪。其化石分布于全世界,是有用的指相化石。古蕨属的发现,加强了真蕨纲和裸子植物之间在系统发育上的联系,它们可能在之后演化成最早的裸子植物。

古蕨的学名"Archaeopteris"是来自于古希腊文ἀρχαῖος(archaīos,意指“古代”),以及另一希腊字πτέρις(ptéris,意指“蕨类”)。

古蕨结合了木本树木和草本蕨类的特征,具有类似裸子植物的木质树干,却利用孢子繁殖,而非种子。它们的植株外观看似一颗头重脚轻的圣诞树,能长到大约30米的高度,某些物种的树干直径超过1.5米。树冠由大片的二回羽状复叶组成,在一个平面上排列著羽片状的小叶,孢子囊着生在小叶的轴上,孢子异型。

古蕨喜生长于潮湿的土壤中,如泛滥平原或河滨等地,为古生代早期森林冠层植被的重要组成物种。维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生物学和地质科学教授史蒂芬·谢克勒(Stephen Scheckler)曾说:“在古蕨出现在地球上后,他们很快地成为地球上的主要树种之一,几乎所有可居住的陆地区域都能发现此类植物。”

谢克勒认为,古蕨在改变环境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的残枝败叶滋养了溪流,是淡水鱼类演化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其数量和品种都在那个时期爆发性地增加,影响了其他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变。古蕨也是第一个发展出广泛地下根系的植物,因此对土壤中的化学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旦这些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它们便会不断发生改变。这是一次性的事情。”

古蕨可能在泥盆纪时期对地球的气候转变发挥了作用,并在进入石炭纪不久后的短时间内灭绝。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