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
2020-06-16 08:03:14

查谟和克什米尔(印地语:और कश्मीर;乌尔都语:مقبوضہ کشمیر‎‎)是存在于1846年—1947年间,位于今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南部的一个印度土邦,由王公(玛哈拉贾)统治。

查谟和克什米尔在成为土邦前是杜兰尼王朝的一部分,后来该地又被锡克帝国占领。1822年,古拉卜·辛格成为统治者,并开始扩大其在锡克帝国内的影响力。1846年,不列颠东印度公司赢得了第一次英国锡克战争,进占克什米尔谷(英语:Kashmir Valley),并将这块土地通过《阿姆利则条约(英语:Treaty of Amritsar)》卖给查谟的多格拉人后,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建立。

《阿姆利则条约》写明,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领土范围西起拉维河,东至印度河,共210,000 km2。后来,坎巨提、拿噶尔地区,以及吉尔吉特地区也被并入查谟和克什米尔。

20世纪40年代,英属印度面临分区问题,英国殖民政府给土邦三个选择:加入印度、加入巴基斯坦,或是成为独立国家。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王公哈里·辛格没有想要加入印度联邦与巴基斯坦的意图,他认为查谟和克什米尔应该独立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另一个问题是,该国领土内大部分人口皆信仰伊斯兰教,但是其国王却是个印度教徒。当时该国的政府高官认为,一旦查谟和克什米尔独立,那么它不会存活太久,就会被印度、巴基斯坦或甚至中国吞并。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境内的冲突不断,巴基斯坦趁机将其西北区域占领。印度也准备全面入侵查谟和克什米尔。英国方面,路易斯·蒙巴顿伯爵劝说王公加入印度,不然印度将会诉诸武力。辛格逃往印度,印度借此机会也进军克什米尔,由此导致克什米尔战争的爆发。战争结束后,查谟和克什米尔领土被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三国分割,该国家不复存在。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