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2020-03-31 11:34:39

大肠激躁症(英语:Irritable bowel syndrome),又称为大肠躁郁症、肠躁症、躁性大肠征候群、肠易激综合征,主要为没有任何肠胃道疾病损伤下出现腹痛及排便型态改变的症状。这些症状是长期的,通常会持续数年。大肠激躁症可依照腹泻或便秘情形区分成四种型态,包含三种亚型: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或非亚型(IBS-U)。大肠激躁症会对生活品质带来负面的影响,而且可能使患者错过学校的课业及工作。在大肠激躁症的患者中,有许多患有精神病,如焦虑症、慢性疲劳症候群及忧郁症。

造成大肠激躁症的原因仍未明确,有不同的理论探讨其成因,包含:脑肠轴线、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遗传因素、食物不耐症及肠道蠕动问题。可能会因为肠胃炎或生活压力而造成大肠激躁症的发生。大肠激躁症是一种肠胃功能性障碍,诊断时会依据有无这些令人困扰的症状及征候来判断,这些症状有:发病年龄大于50岁、体重减轻、消化道出血或有炎症性肠病的家族史。其他疾病可能产生类似的症状,例如:乳糜泻、微性结肠炎(英语:microscopic colitis)、炎症性肠病、胆酸吸收不良(英语:bile acid malabsorption)及大肠癌

大肠激躁症无法被治愈,目前的疗法都用于改善症状。目前的疗法有:改变饮食、药物治疗、使用益生菌及心理治疗。饮食措施包含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取、无麸质饮食或是降低摄取发酵性寡糖、双糖、单糖及多元醇(FODMAP,即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 disaccharides,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的缩写)的饮食。 用药方面使用loperamide来减缓腹泻,或可能须使用泻药改善便秘情形。抗抑郁药可改善整体症状及疼痛情形。病患教育(patient education)及良好的医患关系也是重点关切环节。

在发达国家中约有10%到15%的人受到大肠激躁症的影响。此疾病在南美洲较常见,而在东南亚较少见。罹患大肠激躁症的人数女性约为男性的两倍,且通常在45岁前发作。这些症状通常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大肠激躁症并不会影响寿命或造成其他严重的疾病。关于此疾病症状最早的描述出现在1820年,而在1944年开始,“大肠激躁症”开始逐渐成为通用的名词。

主要会有排便异常的问题,同时根据症状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安定型、慢性下痢型、分泌型与气体型等四种。

※ 按照罗马Ⅱ标准,诊断和治疗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世界标准,瓦斯类型被归类为机能性腹部膨満症,而不是过敏性肠症候群。 有过敏体质(尤其是鼻过敏),常会因季节、气温变化等因素引发的季节性肠胃炎,症状与大肠激躁症很类似,因此常被一般民众所搞混。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大肠肠道最内侧的黏膜层与黏膜下层主管分泌与吸收,如果黏膜层与黏膜下层出了问题,可以从大肠镜检查得出来,然而,其外面的平滑肌肉层则借由适当的收缩与放松而主管大肠蠕动功能,有丰富的自律神经分布至此处,借由自律神经的讯息来调控所有平滑肌(不随意肌)的收缩与放松的功能。因为长期累积的饮食、作息、生理心理因素、生活压力等原因,造成自律神经功能失调,因而自律神经无法发挥其平常应发挥的功能,于是,最终造成大肠蠕动不正常而引起。

主管肠道的自律神经的异常,或是因为精神上的不安或是过度紧张等等的压力所造成的。另外,本身容易焦虑、暴饮暴食或大量涉入酒精等等、不规则的作息、过劳或长时间受寒等等的状态都容易导致。

另外,因为暴饮暴食等生理原因导致的腹泻进而害怕出现在他人面前,多次下来产生了“在他人面前会导致腹泻”的异常恐惧心理,对于“长时间没有厕所”或“不得不在他人视线下进入厕所”的场所抱持着恐惧。其原理与恐慌症相同。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跟血清素有所关联。因压力导致肠道分泌出血清素,影响蠕动,进而导致大肠激躁症的症状产生。

临床上主要采用解痉、止痛、通便、止泻、抗炎、促进胃肠动力、调节肠道菌群等治疗方式。

这种症状是因为精神紧张,很多情况是由生活作息紊乱所引起的。建议应该避免暴食、吃烟、过量饮酒等等,以期能导正规律的正常生活。

有报导指出适量的补充钙质与益生菌可以缓解症状。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