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安平小炮台
2020-04-05 21:25:23

坐标:22°59′58″N 120°09′31″E / 22.999489°N 120.158533°E / 22.999489; 120.158533

安平小砲台(或作安平小礮台)位于台南市安平区,于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8月19日公告为古迹。是由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姚莹因应鸦片战争所筹设的17座炮台之一。其名称由来乃是相对于俗称“安平大炮台”的二鲲鯓炮台(亿载金城)。

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清廷觉得英军有侵犯台湾的可能,便命时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的姚莹加强台湾的防务。而经过评估后,姚莹认为台湾的海防有17处海口需要加强,便分别设置了炮台,其中之一便是安平小炮台。原本是考虑用竹篓、麻袋装沙土的方式建筑,后来改为石制炮台。该炮台于1840年完工后,隔年又曾加以修建。之后到了1874年时,沈葆桢修筑二鲲鯓炮台时,台湾府知府周懋琦又再次重修。然而随着台江逐渐淤积,炮台逐渐远离海岸线而失去海防功能。

后来进入日治时期之后,炮台逐渐荒废。而在1949年中华民国国军撤退来台后,曾在此建设碉堡。而今天的炮台样貌,则是1994年台南市政府整修后的结果。

该炮台用花岗石所造,是中国旧式炮台后期的样式。在炮台的南北西面共置有八座砖造雉堞,大炮的炮口就设在雉堞之间,此外在雉堞上还挖有枪口,以便炮台官兵用枪还击接近的敌人。炮台的地面则铺了油面砖,在其东边则有阶梯与岸上相连,并设置有地下弹药库,入口在炮台接近东边的地上。

炮台背面。玻璃盖为昔日地下弹药库入口。

炮台上所摆的复制品炮(1985年仿制)

炮台北段与其上的小炮台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