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MG42通用机枪
2020-04-03 21:34:58

MG42,为德文Maschinengewehr 42的缩写,意即为“机枪1942年型”(“Maschinen”就是“Machine”;“gewehr”就是“gun”)。MG42为纳粹德国研发于1942年服役,依照7.92毫米子弹作为开发依据,本来准备取代MG34通用机枪,不过最后两款机枪一起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MG42的特征为极高的射速,每分钟高达1,500发,射击时,不同于其他机枪,具有类似“撕裂布匹”的枪声,盟军称之为“希特勒的电锯”,此外同时具备可靠性、耐用性、简单化、容易操作以及成本低廉等特性。

拜优良设计所赐,原始版本的MG42一直到二十世纪末的东南欧仍能看见其身影,而衍生型的开发并未因纳粹德国的战败而停滞;例如从MG42/59衍生出的MG1,到MG2,以及MG3,除了时代的变迁与型号的改变之外,MG42的身影与影响依旧跨越时代。例如瑞士生产的SIG 710-3,MG42/59,以及5.56 mm西班牙CETME(Centro de Estudios Técnicos de Materiales Especiales)机枪,几乎都是MG42机枪的翻版;美军的M60通用机枪也摆脱不了MG42的影子。尽管Ameli机枪与MG3机枪都可以算的上是冷战时期的产物,然而其优越的设计伴随许多国家继续在二十一世纪服役下去。

除了各国陆军地面部队以及政情混乱地区的民兵仍旧使用MG42与其衍生型机枪之外,其设计的重点也被东欧国家所采用;匈牙利采用MG42的设计研发成坦克用机枪,苏联则研发成7.62mm GShak战机空用机枪,但是MG42本身由于可变换枪管,性能仍旧优于东欧生产的机枪。严格来说MG42的射速,理论上是要透过更换不同重量的枪机座,才能比其他机枪打出快四倍的射击速率。

早在二战前的西班牙内战已经给了德国军方很多满意的武器测试结果,MG34通用机枪就是其中之一。然而MG34对于飞沙走石过于敏感,成本也很昂贵(不管在工时与材料上),因此后来衍生出加强版(incremental improvement)的MG34S型。另外位于萨克森窦柏恩由保罗·库特·约翰尼斯(Paul Kurt Johannes)创办的“大脚约翰尼斯金属烤漆厂有限公司”(Metall und Lackierwarenfabrik Johannes Großfuß AG)也进行了MG34的量产方式改良计划,以求压低量产的压力。

此改善工程由维纳·古诺博士(Dr. Werner Gruner)主导。古诺博士本人其实擅长的是冲压制造技术,对于武器的开发并非科班出身,不过凭借其丰富的钢材知识,博士在其他技术人员的协助下,达成了两项始料未及的里程碑:新的机枪设计以及低廉成本。此新设计暂名MG39。外型上没有变动跟MG34无异。操作上,不须变动就能够让士兵快速适应与使用;跟MG34相比,差别是:

之后进行实战测试,并于1941年完成,其成果受到德国军方认可,再经过微调修改后于1942年开始量产,正式定名为MG42。生产的合约商包括“大脚”(Großfuß)、毛瑟、古斯洛夫工厂(英语:Wilhelm Gustloff)以及其他的小厂,一直到二战结束,三年多的时间共有超过400,000挺MG42出厂(17,915挺,1942年;116,725挺,1943年;211,806挺,1944年;61,877挺,1945年)。一挺MG42的生产工时是MG34的一半,75个工时左右,然而MG34需要150个工时,并且透过冲压的方式又节省了材料成本,MG34的生产成本需要327马克,而MG42的的成本只要250马克。

MG42当轻机枪使用时含两脚架总重11.6kg,比MG34轻500g;MG34与MG42的两脚架是共用的,不同的是MG42的两脚架除了装在枪口后方枪管肋架下缘,也可以装在枪身中段机匣下方。这个方便性在于如果射手需要俯射时,不用提高自己的身形,这降低了敌火下的危险性。当重机枪用时,MG42有自己的三脚架,是新式的42型辅助三脚架(Lafette 42 tripod),重达20.5kg。MG42并没有采用重管设计,连续射击时枪管的升温速度很快,不过设计公司对更换枪管的程序有良好的设计,有经验的射手3秒就能更换好枪管。

维持MG42正常运作的理想人力编组是六个人一组:机枪伍长一位,射手与副射手共两位,余下三员负责弹药之携行与管理、备份枪管之携行、三脚架之携行、构筑机枪阵地以及杂务。为了保护伍长,射手与副射手配有手枪各一把,其余三名官兵配备毛瑟Kar98k。不过跟现实妥协以后,MG42机枪伍实际的编制只有三个人:射手、弹药兵与观测员。其中的射手德军倾向由下士(Unteroffizier(英语:Unteroffizier))担任。

MG42平均射速为每分钟1,200发,比英国的维克斯机枪以及美国的勃朗宁M1919中型机枪射速多一倍(两者仅有600发/每分钟);可以听到“啪”或者是“碰”的冷枪,甚至是“咑咑咑咑……”的连贯机枪声,MG42的高射速使得枪声以非常密集的声波传递出去,由于过于连贯,因此人耳中听起来像是布匹被撕破的声音。

盟军对于这个布匹撕破声也有自己的定义与看法,因此给予MG42各种绰号,例如“希特勒的电锯”;也有的官兵形容MG42是“希特勒的拉链”(Hitler's zipper;因为其连贯的枪声像拉动拉链时的响声,苏联士兵称MG42为“亚麻布剪刀”(“linoleum ripper”);德国士兵称它为“希特勒的锯子”("Hitlersäge")或者“骨锯”(Bonesaw)。英国士兵则以MG42材料的制造产地史潘朵称呼之。

此外,德军在手册中明令禁止将标准250发弹链一次打完,如果是50发弹链,一分钟之内不得超过七条的射击,以免枪管寿命大幅简短,且减少枪管过热卡弹的发生。由于MG42如此地特殊而骇人,美国陆军不得不拍摄训练影片协助官兵跨越巨大的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trauma)。

设计公司之所以要提高射速,其构思在于短时间内增加击中与击毙敌人的几率,以压制敌军进行战术运动;具有这种设计理念同时还包括维克斯K空勤机枪(英语:Vickers K machine gun)。不过射速高的武器必然也有夸张的弹药消耗量,加上枪管寿命降低以及容易过热,反而考验其持续长效射击的能力。

由于一挺MG42就可以牵制一整批敌军,让敌军进退两难,英美两国的官兵被训练面对MG42时要躲好,趁MG42更换枪管时(熟练的射手可以三秒换好枪管,不熟练的射手要花七秒),突袭夺下MG42的阵地,因此MG42射手佩有手枪自卫。

编制上,德军有独立的机枪班,或者是一个单位的核心,机枪伍与其他单位进行互相掩护,MG42负责压制牵制敌人,掩护战友或友军进攻,防卫阵地,以及给予大家士气。

MG42采用反冲后座操作滚轮式枪机(英语:Roller locked)进行枪支操作,并且采用短行程反冲后座行程与枪口增压器加强枪机的运作速率。MG42的枪机包括一个枪机头(bolt head)、一对滚轴(two rollers),一个击槌套(striker sleeve)、枪机槽(bolt body),以及一个粗大的复进簧(large return spring)。这些组件负责将枪机向前推进击发子弹后再向后进行退壳抛壳重新进弹的全自动程序,粗大的复进簧除了承受枪机的反冲后座之外,也将待命的击槌向前推回。MG42的枪机与药室的后缘相楔合,亦即枪管后缘是分杈式,枪机头顶进开杈的部分就形成闭锁。

值得一提的是MG42的枪机采用开放式枪栓(Open bolt);一般枪支为闭锁式枪机(英语:Closed bolt),上膛后枪机会先被拉柄带到复进端之后再被复进簧弹回药室端闭锁(手动枪机当然靠射手自己),同时完成进弹的动作准备待发。开放式枪栓例如大部分的冲锋枪或者机枪为上膛后被阻铁固定在复进端中,枪机同时压缩复进簧与击槌,等待射手扣下扳机。

当射手扣下扳机后,扳机以杠杆原理解除阻铁,枪机就被复进簧释出,迅速向前滑动同时将弹匣或弹链上的子弹送入药室,等到枪机达到闭锁定位时,原来被压抑的击槌就跟上来击打枪机的撞针部位完成击发的程序(开敞式枪机如果没有自由浮动式撞针,枪机就等于是自行击打撞针)。MG42之所以采用这种设计的原因是因为:

MG42枪机上的一对滚轴类似锁耳的功能,枪机头内有一根弹簧持续将对称的垂直滚轴往外顶出,沿着机匣前后滑行,滑到机匣上的滚轴收纳槽时就被弹簧顶出,暂时将枪机进行闭锁。当子弹击发后产生的反冲力量将枪机向后推送,于是滚轴又被强制从滚轴收纳槽中滑出,跟着枪机一起退回复进端中。

枪机在后退时顺便将弹壳从药室中抓出来往下抛(这种动作有些像腹泻下痢),机匣盖的拨弹爪将弹链拨抓进来的时候会把弹链夹往枪身右边抛;也就是说MG42跟MG34一样从枪身左边看过来是进弹槽,右边比较小的是抛弹链夹孔,下面才是抛弹壳孔。机匣盖的拨爪有个导轨,枪机上除了一对滚轴之外顶端还有一个偏右的滚轮,滚轮与导轨相吻合并且在导轨中前后移动;导轨位居机匣盖中央并且往抛弹链夹孔弯曲,以一根活动驻销与机匣盖相接,因此可以左右摆动。

所以射手将拉柄向后拉带动枪机时,枪机顶端偏右的滚轮也往后滑,然而这一段是个像左后方曲弧的滑轨,所以滚轮一边滑动一边挤压导轨的右侧,于是导轨就往右摆,导轨前端的拨爪就开始拨抓弹链将子弹导入定位,等扳机一扣枪机被复进簧释出,就完成进弹击发的程序。

只要扣下MG42的扳机就是一批子弹上路,不像MG34的扳机护弓内有一个双半圆型扳机,上半圆型为半自动模式(印有“E”字),而下半圆型设有按压式保险的扳机则为全自动模式(印有“D”字)。MG42没有半自动模式,有经验的射手扣一下下扳机也是3~5发子弹飞奔而去。

MG42的枪托保留放置左手的空间,亦即射手右肩抵住枪托底之后,左手可以压住枪托,抑制枪托在射击时因为后座力而滑脱肩窝。从此也可以知道MG42的后座力道相当惊人,不得已的时候也可以沙包为依托,如果不使用MG42的脚架,就算是射手采用标准卧姿进行卧射,也会被后座力逼得节节后退。

1944年,第三帝国(Drittes Reich)的败象逐渐出现,物力严重不足。于是衍生型的MG45(又称为MG42V)投产。MG45操作方式有了大幅的改变,由原来的滚轴式枪机改为延迟反冲枪机,理论上所需要的工时与成本又进一步减少,并且重量下降到9kg左右。

1944年6月MG45/42V开始进行试射,一共发射了120,000发并且能成功维持每分钟1,350发的射速。然而物力不足终究让MG45/42V只生产了十挺就告结束。不过MG45/42V并没有被历史埋葬,在战后成为黑克勒-科赫世界闻名的HK G3自动步枪、HK33突击步枪与HK MP5冲锋枪枪机运作的最佳蓝本。

有关于其他的差异,MG42与MG45/42V的运作尽管都有滚轴,然而MG42的枪管采用枪口增压器的原理是浮动式,而MG45/42V的枪管是固定的,这是最大的区别。外观上,MG45/42因为不需要枪口增压器,所以枪口比较短。

二战的欧洲战场上,盟军对于MG42通用机枪的强大火力又憎恨又恐惧,并由萨吉诺转向机有限公司进行仿制,打造了一挺原型枪,子弹改搭配美军的.30-06春田子弹,理论威力比MG42更强大,暂定名为T24通用机枪(原型武器以T作为代号,正式就役之后才改为M)。可以装在M2三脚架上作为重机枪使用。

然而,由于枪支的设计并未调整枪支原有结构去配合威力更大的子弹,导致T24通用机枪在全自动射击时,难以驾驭。最后美军将这个计划束之高阁。

至于MG42到战后又被改款成为MG42/59以及后继机枪MG3以供国防军(Bundeswehr)使用,也外销给其他国家或者授权生产,一直服役至今。

奥地利史泰尔GmbH(英语:Steyr Mannlicher)研发的MG74是衍生型,枪机重量加到950g,比MG3的枪机重275g,以致射速降到每分钟850~900发,并且增加射击选择钮提供半自动射击。枪托与握把与直系祖先不同,改为暗色聚合物材质,且采用威力较小的7.62×51mm NATO子弹。

南斯拉夫的M53通用机枪,是MG42的授权生产,只是改名了。仍然使用的7.92毛瑟子弹,所以连射程也一样,虽然有效射程为1,000m,不过表尺可以达到2,000m,最大射程可达5,000m。1999年在南斯拉夫科索沃战争中,曾出现南斯拉夫人民军俘获的原版MG42与M53一同现身的状况。此外南斯拉夫在1980年代也曾卖过一批M53给伊拉克,因此在两次波斯湾战争中美军有着与祖父辈一样跟MG42战斗的经验。

美国的M60通用机枪有浓厚的MG42血统,枪身一样用冲压的方式制成、采用MG42的单爪拨弹杆、快拆式枪管、手枪式握把,以及可以容纳枪机活动的中空枪托,不过枪机比较接近FG42的转拴式枪栓设计。

FN MAG也有MG42的血统,FN MAG的扳机组件与供弹方式与MG42大同而小异。

2B-P-10 • 67式机枪 • 88式通用机枪(QJY-88) • AA-52 • 大宇K12 • FN MAG (CS/LM1 • Ksp 58 • L7 • M240 • T74排用机枪) • FN Minimi 7.62 (Mk 48 • T75班用机枪) • HK21 • LWMMG • M60 (57式机枪) • K1 • Madsen-Saetter • Mekanika Uirapuru • MG34 • MG39 Rh • MG42 (MG45 (莱茵金属MG60) • MG3 • MG74 • T24 • SIG MG 710-3 • 扎斯塔瓦M53) • 内盖夫NG7 • NTK-62 • SIG MG 50 • MG5(HK121) • MG 51 • PK (80式机枪 • AEK-999 • CS/LM4 • Pecheneg • UKM-2000 • 扎斯塔瓦M84) SS-77 • Uk vz. 59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