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铲形断层
2020-08-01 09:52:56

铲形断层(英语:Listric Faults),又译为上凹断层、弧形断层或犁形断层,是一种断层面有弧度的断层。铲形断层称为铲形断层,因为通常其断层面弧度随着高度递减,类似一个铲子的形状。由于上下磐之间的弯曲,铲形断层又常与翻转背斜(英语:Rollover Anticlines)相生。经过长时间演进的铲形断层可能会被整平,成为水平的分层。铲形断层只发生在沉积岩中,在其他岩种中之案例非常稀少。铲形断层通常与正断层相仿,少数才会有逆断层的特性。目前通行的理论认为,具备正断层和逆断层特性的铲形断层在顺序上可能是有相关的──例如,当造山带延伸时,逆断层型可能可以被重新活化为正断层型;当大陆边缘的板块活动从被动阶段到活跃阶段时,正段层型又有可能被挤压,变回成逆断层型。

一边断层面已经消失的铲形断层,除了会形成山壁之外,还有可能促使剩下的另一边岩体产生更多的铲形断层。

铲形断层最早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修斯在其著作《地球的面貌》(德语:Das Antlitz der Erde)中提出。他当时观察法国北部、比利时和德国鲁尔煤矿区向上凹曲的断层面,并注意到这种断层的横断面形态类似铲子(希腊语:Listron),是以以此命名。此后,德国在煤矿区工作的地质学家一直采用这一术语;尽管如此,“铲形断层”的概念迄今除中欧以外其它地方几乎没有得到承认。值得注意的是,修斯的研究只主要针对逆断层型的铲形断层,而这些断层的铲形构造有些事实上是由断层产生后的其他地质活动所造成的。关于正断层型铲形断层,当时修斯在他的作品的描述较少,并未使用“铲形断层”来称呼。

1936年时,德国弗罗茨瓦夫大学的汉斯・克鲁斯(英语:Hans Cloos)教授利用黏土对正断层型的铲形断层做出了演示。1963年,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基希迈尔(德语:Kirchmayer)详细的对历年关于铲形断层曲度与断层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回顾文献,并列出了一系列关于铲形断层与煤矿蕴藏关系的例子。他们并发现,由于岩脉出露的环境条件经常会干扰铲形弯曲断层面结构的出现,铲形断层的发现与研究很难透过地形学研究达成。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