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民俗
2020-05-24 08:13:15

民俗(Folklore)是一个特定群体所呈现的文化,包括了该文化、次文化或是群体的共同传统。民俗包括像叙事、谚语或是笑话等口传传统,也包括物质文化,从传统建筑风格到这个族群特有的手工玩具等。民俗也包括庆祝活动的仪式、形式等传统,像是圣诞节、婚礼、民俗舞蹈及成年礼等。其中的每一项,不论是个别来看或是整合其中几项,都属于是民俗文物(英语:Cultural artifact)。民俗包括这些仪式文物,也包括这些仪式文物从一个地区流传到另一个地区,或是从一代传承到下一代的过程。民俗一般不会在正式的学校环境下教授,也不会以美术的角度进行研究。民俗多半是由半正式的方式,由一些人传递给其他人,方式可能是透过口头说明或是实际示范。有关民俗的学术研究称为民俗学。

“民俗”一词的源头“Folklore”一词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威廉在1846年创造的。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俗研究兴起于五四时期,最初“民”指所有中国人民,中山大学1928年创办《民俗周刊》(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民间文艺》),在发刊词中指出“民”代表的应该是平民。1983年5月,中国民俗学会在北京成立,理事长钟敬文又强调民俗“不仅限于哪一个阶级”。:5具体到“俗”上,民俗学历史上存在大约三种定义::6

民俗的传播是形成民俗的重要因素。民俗需要透过交流使信息及习俗在不同地区流传,或是从一代传到一代,若是没有交流,这些就只是文化考古学家研究的一些文化碎片而已。民俗相关的民俗文物(英语:Cultural artifact)会继续以自然的方式传播下去。民俗不是个人主义的,是以群体为基础,以群体中教育其相关的知识。“只要有新的群体出现,就会有新的群体文化,例如冲浪者、摩托车手、程序员……”。民俗和高雅文化不同,高雅文化中的艺术品有其创作者,但民俗是由社会群体所共享的。

在找出民俗文物后,民俗学家会需要了解这些信念、习俗或是器物对这个群体的重要程度。这些文化单元必定是对这个群体有某种延续性的意义,才会流传下来。其中的意义可能转移或是变化,例如21世纪的万圣夜和中古时代的“诸圣节的前夜”的习俗已有不同,甚至会产生一些和历史背景无关的都市传说(英语:Poisoned candy myths)。正统犹太教的洁净礼仪除了是犹太教的律法中的一部分外,在水不多的地方也是维持良好卫生的方式,但后来成为识别是否是正统犹太人的方式。相对洁净礼仪,刷牙也是由一个族群传递到另一个族群,但后来变成一种普遍的卫生实务,而不是某个族群的特殊传统。传统是一开始大家记得要去做的行为,假若它失去了实用上的目的,但又继续的流传下去,其中应该是出现了超越原来实用目的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民俗学研究的核心。

随着社会科学的理论越来越复杂,也来越确定民俗是一个群体中自然发生的,也是必须的一部分。民俗在人们生活的周围。

相关:

  • 民俗学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