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德苏互不侵犯条约
2020-04-03 21:15:53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所秘密签订之互不侵犯条约,目标是初步建立苏德在扩张之间的友谊与共识,并导致波兰被瓜分。条约也称为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

由于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计划在1939年9月1日攻击波兰,因此指示外长里宾特洛甫在8月23日前往苏联,希特勒更指示里宾特洛甫接受苏联的所有条件,以避免攻击波兰时两面受袭。最后,双方在8月23日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激化了。矛盾发展到19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同时在东欧地区利益问题上与德国冲突又日益尖锐。而纳粹德国向来仇视共产主义,要向苏联采取军事行动,也必须经由东欧的通道。对苏联而言,英法是所谓“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冲突显而易见,而纳粹德国的崛起更直接危及苏联的国防安全。故此,西方、德国与苏联三方之间的博弈与斗争便开始了。

希特勒一面准备消灭社会主义的苏联,一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侵略扩张。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气势,“英法等国一味退让,不做抗击德国的准备,希望德国会停止扩张”,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为此,英法还与德国签定了慕尼黑协定,帮助德国和波兰瓜分了捷克斯洛伐克。

当时,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约瑟夫·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故此放弃与英法共同抗德,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以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德国在日后可能的军事行动。由于波兰和德国一起参与了瓜分捷克的行动,并逐步在向德国靠拢。于是在纳粹德国决定合并波兰的时期,苏联决定占据原波兰和苏联接壤的地区,构建面对德军的缓冲地带。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达成闪电战军事效果,避免过早与苏联发生冲突,故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

1939年4月至8月,英、法、苏三国在莫斯科举行军事、政治谈判。谈判中,苏联向英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然而,谈判毫无结果。英法同意了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拒绝苏联提出保障中欧和东南欧国家安全。5月到8月间,希特勒一再通过外长里宾特洛甫向苏联表示德国无意侵苏,希望改善彼此关系。因为希特勒已决定侵略波兰,他得知莫斯科正在举行英、法、苏三国谈判,深感忧虑。

5月,日本在远东地区挑起“诺门罕战役”,向苏联发动进攻,而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又在谈判结成军事同盟,苏联有腹背受敌的现实危险。

8月2日,希特勒放下身段直接电告斯大林,要求苏德会谈签约,必要时他可以亲自出席。苏联对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相当不满,遂答应了这一请求。同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带着希特勒亲笔签字的全权证书,动身前往莫斯科。8月3日,里宾特洛甫向苏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声称: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没有一个问题不能通过协商解决并使双方都感到满意。

8月17日,德驻苏大使舒伦堡再次会见莫洛托夫,表示愿与苏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8月23日正午,两架“秃鹫”运输机载着德国代表团到达莫斯科。斯大林、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通过两次会谈,当晚,正式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9月1日清晨,德军正式对波兰发动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

除互不侵犯条约外,苏德还签订了一份秘密附加协议书:

(秘密附加协议书的内容当时并不为外人所知,内容一直到了二战结束之后的纽伦堡大审时,西方国家才从里宾特洛甫的口供中得知,但当时苏方否认。)

秘密附加协议书

协议书所划定的势力范围

苏德实际边界 (1939年10月-1941年6月)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只是一个双方的缓兵之计。苏联方面深知坚决反共的纳粹德国迟早会撕毁和约。条约签订后,为之后的苏德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一个准同盟条约具有瓜分东欧的性质,使得苏联向纳粹德国提供石油,谷物,锰,橡胶等战略物资。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苏军也从东面入侵,9月17日两军在布列斯特会师。在条约保证之下,德军横扫欧洲时,苏军在11月30日入侵芬兰,抢夺了芬兰11%的国土,1940年6月苏联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北布科维亚。与此同时还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莎尼亚、拉脱维亚。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实施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随后苏联红军也入侵波兰,同年9月17日苏联红军和德国国防军在布列斯特会师,但9月19日和9月23日,苏德亦有零星交火。9月25日,纳粹德国邀请苏联红军领导谢苗·克里沃舍因参加阅兵,并移交布列斯特。

1939年11月30日,苏芬战争爆发。根据条约重新划分的苏德势力范围,苏联红军入侵芬兰,并迫使芬兰割让领土。

1940年,苏联先后吞并或占领波罗的海三国和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1941年6月22日,阿道夫·希特勒撕毁协议,发动巴巴罗萨计划,纳粹德国联合罗马尼亚王国和芬兰等盟友兼受苏联剥夺的国家,对苏联发动进攻,苏德战争爆发。

1980年代,西欧多个城市于8月23日发起“黑丝带日”,抗议苏联占领东欧。而条约签订50周年当日,即1989年8月23日,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合共200万人组成人链,称为“波罗的海之路”,向世界展示对抗苏联非法占领三国的决心。

1991年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宣布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的独立,至此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被占领的东欧各国全部获得独立。

2009年,欧洲议会将8月23日──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周年──为欧洲斯大林主义和纳粹主义受害人纪念日,须以尊严和公正纪念之。

针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大会决议谴责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共同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呼吁将8月23日定为斯大林主义和纳粹主义受害人纪念日。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