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东线战场
2020-04-03 19:40:13

轴心国 纳粹德国 意大利王国(至1943年) 匈牙利王国 罗马尼亚王国(至1944年) 保加里亚第三帝国(至1944年)

同盟国 苏联 波兰(英语:Polish Armed Forces in the East) 南斯拉夫(自1944年) 捷克斯洛伐克(英语:I Corps (Czechoslovakia))(自1943年) 图瓦(自1944年)

波罗的海 – 黑海 – 北极 – (跳马 – PQ-17船团 – 仙境)

1941年

巴巴罗萨 – (比亚韦斯托克及明斯克 – 斯摩棱斯克 – 乌曼 – 列宁格勒 – 第一次基辅 – 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 – 罗斯托夫 – 莫斯科) – 芬兰 – 车臣

1942年

热泽夫战役 – (托罗佩茨–霍尔姆 – 德米杨斯克 – 大卢基 – 火星) – 第二次哈尔科夫 – 蓝色方案 – 斯大林格勒 – (天王星 – 冬季风暴)

1943年

第三次哈尔科夫 – 库尔斯克 – 第二次斯摩棱斯克 – 下第聂伯河 – 第二次基辅

1944年

第聂伯河及喀尔巴阡山脉 – 列宁格勒及大诺夫哥罗德 – 纳尔瓦 – 胡贝的包围战 – 克里米亚 – 雅西-奇西瑙 – 卡累利阿 – 巴格拉基昂 – 利沃夫及桑多梅日 – 第二次雅西-奇西瑙 – 波罗的海 – 德布勒森 – 佩察莫-希尔克内斯 – 匈牙利

1945年

苏德战争(德国方面称为东方战线,德语:die Ostfront;苏联方面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俄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而“卫国战争”本指1812年的俄法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纳粹德国及双方盟国之间发生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22日德国开始进攻苏联、至1945年5月9日德国向苏联无条件投降为止。

在20世纪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在德国取得执政,而英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则更加助长了纳粹德国的气势。而此时的苏联最高领袖约瑟夫·斯大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

1939年9月,德国与苏联联合发动的波兰战役以及1940年的法国战役之后,德国和意大利在1940年就很快就占领了中欧、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6月初,德军控制了欧洲包括法国、波兰西部、荷兰、挪威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而这时的全世界,只有英国在独自和德国、意大利作战。而此时,苏联在1939年9月苏德瓜分波兰之后从波兰得到了它51%的领土,从罗马尼亚拿走了南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从芬兰它拿走了卡累利阿、萨拉、雷巴奇半岛等领土,在东亚它与日本瓜分领土,获得了外蒙古。

1930年代末的苏联经过十余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但是生产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则远不如纳粹德国。另外,苏联全国也刚从疯狂的大清洗肃反运动中慢慢恢复正常的秩序。在德国横扫欧洲之时,斯大林看到如此强大的德国必然会威胁到苏联的国家安全,便开始着手采取防范德国的系列措施: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计划地迁移到乌拉尔山以东;对德国和谈,避免刺激德国;稳住东方的日本,先是通过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以牵制日本的军队,之后又转变态度,于1941年4月和日本签署《苏日中立条约》;建立“东方战线”,增加战略纵深等等。

在苏联的系列准备措施中,建立东方战线是最具争议的,在建立东方战线的进程中,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条款占领了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芬兰、罗马尼亚等国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还遭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谴责。且事实上东方战线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也极其有限,苏联吞并的地区的人民大多反对苏联的统治,在德国入侵的时候有很多民众都发起暴动赶走苏军并欢迎德军的到来。

德国方面,西线战事的顺利进行,只有英国凭借海洋的优势在拼死抵抗(海狮计划),让希特勒感到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东边的苏联了,而德国的情报机构对苏联的大大低估的错误判断,也让希特勒认为苏联是非常容易对付的国家,便开始着手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计划代号:“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计划,德军计划以集中380万名兵力,以“闪电战”从3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占领苏联的首都莫斯科、苏联第2和第3大城市列宁格勒和基辅等城市,把苏军的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

实行巴巴罗萨计画半年后,苏联浑然不觉,还于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纪念国际劳动节,虽然英国等国和苏联间谍多次向斯大林汇报“德国将在1941年夏进攻苏联”,但斯大林认为英国和德国的战争分胜负之前,德军还没有能力进犯苏联。他甚至怀疑这是英国间谍为了将苏联拉入对德作战的陷阱而捏造的。而且苏联此时也因为正在准备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而没有料到德军即将进攻苏联。据俄罗斯学者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俄语:Борис Вадимович Соколов)出版的《二战秘密档案》(俄语版于2001年出版,中文翻译版于2005年出版)(«Разведка. Тайны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2001))一书中所描述,斯大林有一个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俄语:Операция «Гроза»)”,该计划还比巴巴罗萨计划更早策划,只是由于苏联的战争准备还没有达到进攻的要求而被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先行一步。可见苏联对德国的进攻计划是完全没有防备的。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30分,共有300万名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的漫长战线上分为北方集团军群的29个师、中央集团军群的50个师、南方集团军群的59个师,一共153个德国师和37个仆从国师,共计190个师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苏德战争的新阶段。当天下午,德国、意大利王国及罗马尼亚政府宣布正式对苏联宣战,25日芬兰对苏宣战。

德国中央集团军的任务是围歼白俄罗斯的苏军,兵力包括盟友达50个师,另外两个旅,进而进攻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北方集团军的兵力包括盟友是29个师,任务是歼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进攻列宁格勒,南方集团军的任务是向基辅和整个乌克兰总方向进攻,把乌克兰的苏军主力消灭在第聂伯河以西,兵力包括包括盟友达57个师另13个旅。此外还有驻守在挪威和芬兰的第20集团军群两个集团军群,分别向摩尔曼斯克和列宁格勒方向实施突击。

战争刚开始苏联西部66个机场就遭到猛烈轰炸,苏军半天之内就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800架未及起飞即被毁于机场,苏联西部城市、海空军基地、通讯设施,在德军航空兵袭击之下严重受损,边境军区指挥机构基本陷于瘫痪,德军在战争的第一天就前进了50至60公里。苏联国防委员会在战况不明的情况下,于当晚发布不切实际的命令,要求边境军区实施猛烈反击,消灭入侵之敌,这种盲目的指挥使前线战况更加恶化。

在战争的头一周,德军凭借突然进攻、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军队早已动员和集中并有在西欧作战积累的丰富经验等优势,打得极其顺手。中央集团军群已推进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南方集团军群的前锋,已近至通向基辅的接近地、北方集团军群,已经渡过西德维纳河。

面对有备而来的德军,苏军猝不及防,苏联政府虽然采取紧急措施,把前沿军区改为方面军,成立了苏军统帅部,但由于大量工作未能抢在战争爆发之前就绪,因而在战争开始时严重失利,由于苏军装备陈旧、指挥人员素质较差、对敌主攻方向判断失误等原因,致使战争初期,便有28个师被全歼、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据战后西方公布的统计资料,在苏德战争的头18天,苏联损失2,000列火车的军火、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30万名苏军被德军俘虏。

德军在占领明斯克后,7月15日通过激烈战斗攻占了苏联首都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合围了苏军十几个师,切断了苏联西部最重要的交通干线明斯克-莫斯科公路,并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司令部设在此地。而此时德军离莫斯科仅有380公里之遥了。

此时德军分调部分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主力进攻南方的基辅(第2装甲集团军群),以占领苏联的粮仓乌克兰。基辅战役从7月7日打到9月26日,苏军在基辅防御战中严重失利,不仅损失了前沿兵力,而且用于这个方向上的预备队也消耗殆尽,部署在基辅地域上的两个方面军中,有6个集团军群被合围,西南方面军主官全部阵亡,尚有几个集团军群的司令被俘,据德军方面宣布,德军围歼苏军66万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在北欧战埸方面,8月31日,芬兰军占领维堡、并且在9月对发动东卡累利阿攻势攻占彼得罗扎沃茨克,令部分苏军被牵制,至9月8日北方集团军群已经完全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全部,勉强推进至列宁格勒的涅瓦河近郊,但未能完成对列宁格勒的攻占,只好联合芬兰军队完全围困了列宁格勒,开始了持续达872天的列宁格勒围城战。德军虽然在南方和北方取得重大胜利,但在北路列宁格勒,并未完全得手,而中路的莫斯科战役也相应推迟。德军就趁这个时候在10月协助盟友发动攻势,罗马尼亚军在敖德萨战役击败苏军并控制该市,以及克里米亚战役,苏军黑海控制权被削弱。

在1941年苏联损失了70%的工业生产能力,基础工业产量只有德国及德占区的33%;1942年苏联钢铁产量为德国的25%、铜产量和铝产量为德国的20%、煤炭产量为德国的17%,仅石油产量超过德国。苏联在1941年7月3日组建的后撤疏散委员会(主任什维尔尼克、副主任柯西金)领导下,2,593家工业企业转移到东部。

9月30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大举进攻莫斯科,这次进攻的代号是“台风”。德军用于台风行动莫斯科方向的兵力达到100万、75个师、1,700辆坦克、1.4万门火炮、1,400架飞机。苏军在莫斯科以西300余公里纵深内,建立了梯次配置的多道防御地带,有3个方面军和一个战役集群,总共125万名兵力、共75个师、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677架作战飞机担任防御,苏共中央政治局、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作战组一概不离开莫斯科。德军陆军兵分3路在沿途突破苏军的防御线后逐步向莫斯科挺进,但是最猛烈的进攻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进入10月2日之后莫斯科战役正式打响,但此时苏联进入了秋冬时节,而这对苏军则非常有利。11月7日冒着德军的炮火,斯大林坚持在红场举行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阅兵式,阅兵式后的苏军直接开赴前线。经过浴血奋战,苏军凭借极其坚强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条件,苏军最终顶住了德军进攻,并在11月30日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成功阻止在北线到卡林努、中线在纳罗—福明斯克和莫扎伊斯克、南线到图拉城下并迫使中央集团军群停下来建造了几道临时的但是根本无效的防御线,并于1941年12月5日之后转入125万人的大反攻,至1942年1月7日将参与台风行动的德军向西击退至距离莫斯科250公里至320公里的地方,并使得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1941年10月2日-1941年12月1日-1942年1月7日之间付出了35,757人阵亡、9,721人失踪,共计45,478人阵亡和失踪、总伤亡17.3万人的代价。

在隆冬时节,伴随着莫斯科近郊的隆隆炮声,时光的河流淌入了分外火爆的1942年。

1942年1月8日至1943年3月22日的热泽夫—瑟切夫卡—维亚济马战斗,以苏军最终获得胜利而告终。此战宣示俄式“大炮兵主义”战胜德式“机甲化坦克部队”,夙有“世界坦克战之父”美誉之德国名将海因茨·古德林上将被阿道夫·希特勒怒调返回德国东方战线战场,为巴巴罗萨计划失败负责。苏军这时完全稳定了苏德战场局势,让纳粹德国的“闪电战”计划破产。但苏联的反攻在德军的战术经验优势面前很快就失利了,并在1942年1月8日至5月10日的德米杨斯克包围战中失败,之前被苏军包围的10万名德军最终成功突围。

在巴巴罗萨计划失利后,德军将战略重点放在南线,企图集中前所未有的11个集团军群共131万兵力的力量进攻全苏最大的产油区高加索的巴库油田。1942年5月12日至5月28日苏军在哈尔科夫地域的进攻作战失利,西南方面军的几个集团军群一共23万人被包围并被歼灭。6月,德军攻占了苏联克里米亚地区黑海舰队的主港塞瓦斯托波尔,爆发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接着挥师直指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的巴库,企图从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并攻占外高加索的苏石油产地,切断苏南部地区与莫斯科的联系。苏军节节败退,被迫再次转入防御。6月28日,德军集中了131万兵力朝顿河草原方向发动了规模巨大的夏季攻势的“蓝色行动”,渡过了顿河河曲,于7月23日攻占了顿河畔罗斯托夫。

这时德军又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把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A集团军群(德国第2集团军群、第4装甲集团军群、第6集团军群、匈牙利第2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德国第11集团军群、第17集团军群、第2装甲集团军群、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群、罗马尼亚第2集团军群、意大利第8集团军群)的一共11个集团军群的共131万兵力的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进军,拥有27万人的第6集团军群进攻斯大林格勒、第4装甲集团军群进攻高加索油田。这是战争史上最为致命和规模最大的的正面战役的蓝色行动的包括沃罗涅日战役、高加索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包括“天王星行动”、“冬季风暴救援行动”、“土星行动”在内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

1942年春天,苏军人数达到550万人,军火工业生产已经恢复并有一定发展,给军队提供的新式武器装备逐渐增多,敌后游击运动开展得更加广泛,同时苏联由于在租借法案中还得到美英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的援助。但是在1942年春天至1942年夏,苏军在德苏战场还未扭转颓势,而且战局却有利于德军一方。在1942年4月间苏军在从南到北的全部战场(柳班战役、第一次勒热夫-维亚济马进攻战役、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刻赤半岛战役)都遭遇了致命的失败。德军借机启动蓝色行动开始进行以高加索为目标的大规模攻势。

1942年7月17日作为蓝色行动一部分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响。德军的第6集团军群27万名兵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推进,其目的是掩护正在实施高加索战役的德军A集团军群向巴库(这是蓝色方案中南方集团军群的最终目标)挺进。战役开始时,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防御力量薄弱,苏军在万般无奈之际,将两个正在组建的坦克集团军群投入战斗,却被德军完全歼灭。7月底,德军将第4装甲集团军群从北高加索边缘抽调来支援进攻斯大林格勒方向,德军的兵力有25万人、740辆坦克和1,200架飞机的支援。而苏军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是在被德军完全击溃的的西南方面军基础上匆匆组建的,只有18个满员师和16个不满员师,作战部队为187,000人,有近400辆坦克和600多架飞机。德军在战役之初进展顺利,虽然苏军顽强抵抗,德军第6集团军群还是在沿途相继突破苏军的层层防线,9月13日,德军第6集团军群进入斯大林格勒市区展开全市范围内的战斗。斯大林在这个危重的时刻特意打电话命令斯大林格勒市委、军工企业一个也不准后撤,要在战斗中继续组织生产。斯大林还有一句在当时非常著名的命令:“绝不后退一步”!命令担任斯大林方向的士兵和军官在危重时刻不允许后退。这时在斯大林格勒担任防御任务的还有苏联新组建的东南方面军。而自从德军第6集团军群进入斯大林格勒市区后,一场旷日持久且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城市巷战正式开始了。

苏军统帅部在斯大林和最高统帅助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总指挥朱可夫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研究挽救斯大林格勒的办法,他们认为只有用城市吸引住德军第6集团军群的重兵集团,再用强大的预备队合围德军第6集团军群,该计划的代号为“天王星”。但是天王星行动最快必须到11月中旬才能准备部署成功,也就是说为了执行天王星计划,斯大林格勒还得坚持两个月以上。对于防守人力薄弱的斯大林格勒来说,这是极端困难的。但是苏军的抵抗却异常顽强,双方的战斗非常激烈,即使是对一个街区甚至一栋建筑的争夺,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至9月底苏军固守的地段只有斯大林格勒的伏尔加河西岸的纵深不到一公里的4个桥头堡的狭长地带,但德军第6集团军群一直不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并一直坚持到11月份。担任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军区司令瓦西里·崔可夫在回答人们关于德军第6集团军群为什么不能占领斯大林格勒的问题时说:“敌人(德军第6集团军群)只能踏着我们的尸体前进,而苏军是杀不完的”。由于第6集团军群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为了在寒冬到来之前占领斯大林格勒,发动了多次猛烈的进攻,战争进入白热化。

11月19日拂晓,苏军实施天王星行动,在斯大林格勒的南北两端附近开始大规模反攻,11月19日至11月22日几个集团军群在突破了斯大林格勒的南北两端的罗马尼亚第2集团军群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群的十分薄弱的防御线之后到卡拉奇会师,完全包围了在斯大林格勒市内的德军第6集团军群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群的两个师。希特勒命令被苏军包围的德军第6集团军群不准突围并“战斗到最后的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同时派遣调动所有能调动的运输飞机用空运的办法给被包围的第6集团军群提供武器装备和食物等物资补给(不过在当时德国空军的运输能力下,每天只能向斯大林格勒空运117吨物资,最高的一天是230吨、最低的一天是80吨,远远不能满足当时第6集团军群的每天至少需要800吨武器装备和食物等物资,因此造成第6集团军群战斗力下降,并饿死冻死无数),并命令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将军率领的A集团军群的装甲重兵集团迅速撤出高加索,在准备了3个星期之后实施冬季风暴救援行动,但在11月22日推进到离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群还有48公里时被苏军所阻,当时需要保卢斯主动突围配合行动,最终曼斯坦因在11月23日放弃救援,并于11月29日撤回到11月12日出发时的战线。1943年1月10日苏军发动代号为指环的总攻,至1月24日苏军完全占领了斯大林格勒的最后一个叫塔特辛斯卡亚的飞机场,至此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群的最后希望也随之破灭。当时苏军派出特使到德军第6集团军群的司令官总部找保卢斯,开出最优厚的条件:“只要保卢斯将军在24小时内命令部队放下武器、让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纳粹德国国防军陆军第6集团军群投降,就保障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并派遣医疗队医治受伤和生病的德国士兵,并承诺遣返他们到任何一个国家去”的条件,不过这个提议被保卢斯拒绝了。至1943年1月31日,德军第6集团军群司令官保卢斯在苏军已经突入到其司令部门前的绝望之下被迫投降,苏军完全歼灭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6集团军群(该战役德军第6集团军群付出了24万人阵亡和100万人受伤的代价),从而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苏德战争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折,从此苏军掌握了战略主动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成为世界近500年以来的战争史上最为致命的战役,德军付出了24万人阵亡,苏联红军付出了47万人阵亡。共约有70万人在战斗中丧生,而普通士兵,在被投入增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平均存活时间则以小时和分钟计算。 斯大林格勒战役堪称是二战德苏战场上最重要的转折,苏联以临时组建出的两个残破不堪的集团军,拖住并歼灭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最精锐的第6集团军,粉碎了德国夺取高加索油田的战略目标。德国一名高级指挥官闻讯大叹:“这25万人的损失,就像我们的脊梁骨被苏联人打断了” 1943年是德苏战场最具关键的转折性的一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的蓝色方案的所有目标均破产(北方集团军群没能攻占列宁格勒、南方集团军群没能攻占巴库和斯大林格勒),苏军则发动了土星行动的继续向顿河上游、库尔斯克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展进攻,收复了2月9日库尔斯克、2月8日至2月16日收复了哈尔科夫、2月8日收复了顿涅茨克、2月6日收复了沃罗涅日、别尔哥罗德、2月9日至2月19日收复了顿河畔罗斯托夫及其等地。同年1月苏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共天872天的围困,而在列宁格勒围困期间,列宁格勒市民在水电和供暖系统被毁掉而造成的寒冷、饥饿和纳粹德国国防军空军的轰炸下支撑了872天,城内约有85万人死亡,被称为战争史上最长时间的围困战并且是没有被敌军攻占的围困的奇迹。与此同时,苏军在高加索方向转入进攻,至4月初收复了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区。

1943年初的德苏战场,德国事实上还是有再出手的能力的,但是苏联趁著斯大林格勒的胜利,以及兵员得到大量补充,便迅速沿全线发动大规模反攻,德军开始转入被动。 苏军在追击德军时,德军的撤退是战术性的,往往讲求大量杀伤敌人后才放弃阵地,但渴望胜利的苏联人并不在乎伤亡,因而出现了战线拉得过长、作战部队损耗严重、人员装备严重缺编、步兵和坦克严重脱节等现象;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抓住红军的这些问题,在得到从法国抽调来的4个党卫军装甲师的增援后,发起了“第3次哈尔科夫战役”,一举歼灭冒进的苏军5个师共计8万余人,击毁并缴获苏军坦克600余辆,占领了哈尔科夫并对苏军南翼形成了一个突出部,即后来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德军自身伤亡仅万余人。

7月5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联合在库尔斯克突出部集中优势兵力的一共78.8万名的陆军兵力,并在2,700辆坦克和空军支援下,企图包围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分别是沃罗涅日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的一共两个方面军的红军,倾其所有发起其在东线的最后一次赌博性的进攻战库尔斯克战役,德军给这次进攻战的代号为“堡垒”。

苏军在战役之前获得准确情报,而对库尔斯克突出部加强了防御,依照梯次建立了8条防御工事,并在游击队的帮助下,扰乱德军的后勤保障系统。苏军用于库尔斯克防御战斗的兵力有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共191万余人,配备坦克和自行火炮3,400余辆,此外还有作为总预备队草原方面军。德军用于库尔斯克战役进攻阶段的兵力达78.8万人,共50个师。并用其中29个师组成两大突击集团,从北面的奥廖尔方向突击库尔斯克的有15个师,而从南面的别尔哥罗德方向突击库尔斯克的有14个师,两个突击集团配备有2,700辆坦克。

7月5日早晨,库尔斯克决战打响,但在苏军极其坚固的防御线面前,德军的进攻没获得预期性的结果,收效甚微。7月12日,双方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部的奥博杨方向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普罗霍罗夫卡发生坦克遭遇战,双方各有1,200辆坦克参战,各有大量飞机支援,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当滚滚的坦克铁流加上步兵、炮兵和航空兵汇合到一个小小村庄时,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坦克大会战爆发了。双方的损失,结合俄罗斯90年代解密的苏联当局档案和德国国防部档案记载:此战苏军参战坦克被击毁786辆,德军参战坦克被击毁60辆至70辆左右;当日暮时分,德军虽然获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是苏军在这场决战中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近10多年的西方研究称德军实际上以较小的交换比在战术上击败了苏军,但此役确实将德军的进攻能量耗尽)。

7月16日,德军得到11万名兵力增援,达到了90万人,准备打防御战;苏军在集结5个方面军: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共262万用于库尔斯克战役反攻阶段的进攻的兵力,发动了库图佐夫行动,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从奥廖尔附近向西击退并收复了大量城市,并在8月1日发起鲁缅采夫行动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从别尔哥罗德附近方向向南击退并在8月18日至8月23日,苏军收复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的最终胜利挺进而结束。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中的一场重要的决战,这场决战虽然使苏军伤亡了86万人、6,06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被击毁、1,961架飞机被击落、损失火炮5,244门,但是苏联承受得起这样的损失和减员;同期德军付出了伤亡19.8万人(其中阵亡45,444人)的代价、76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被击毁、691架飞机被击落,最精锐的装甲部队损失很大,造成其在苏德战争东方战线的进攻力被削弱的不争事实,这个是苏军打败德军的第一步。

从此苏军完全夺得战略主动权,德军只能被迫转入全面防御的被动挨打局面。8月,苏军在大卢基到黑海长达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展开全线大规模进攻,经过1943年8月至12月的第聂伯河战役到11月30日为止,收复近一半失地,包括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辅、第聂伯罗皮德洛夫斯克等大城市。

1943年8月至11月,苏军在南线彻底肃清了进扼新罗西斯克附近的高加索地区的德军,收复了顿巴斯;在乌克兰收复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基辅;在中线解放斯摩棱斯克。至1943年11月德军在苏德战场只有250万兵力,其中202万陆军野战部队,在芬兰有第20集团军群的17.6万人和其他基地部队。在西欧和意大利的德军有244万人,而当时臃肿庞大的德国空军的规模达到了令人惊讶的300万人,但此时纳粹德国战败已成定局。

1944年初,苏军共有635万人,不仅在兵员上而且在重要突击性武器装备方面均已完全超过德军。苏军不仅得到后方人民的大力支持,而且得到敌占区近百万游击战士的紧密配合。此外还得到了美英的援助,这些都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44年1月3日开始,沃罗涅日方面军率先攻入纳粹德国本土,此后苏军对德军连续发动了10次战略性的大规模进攻性战斗(第聂伯河-喀尔巴阡山进攻、列宁格勒-大诺夫哥罗德进攻、第一次雅西-奇西瑙进攻、纳尔瓦战役、卡累利阿进攻、卡累利阿战役、巴格拉季昂行动、利沃夫-桑多梅日进攻、波罗的海沿岸战役、第二次雅西-奇西瑙进攻、布加勒斯特战役、贝尔格莱德战役、杜克拉山口进攻、德布勒森战役、布达佩斯战役、克里米亚进攻),苏联史学家称之为“十次斯大林突击”,在1944年夏天收复了本国的全部领土,并将战线全面推移到德国本土,同年8月至9月,苏军发动雅西-奇西瑙攻势攻入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8月23日罗马尼亚爆发八·二三武装起义,罗马尼亚王国投降,9月4日芬兰政府和苏联停战,芬兰退出战争,9月8日保加里亚王国亦在苏军压境下倒台,德国的惨败失去多位盟友,10月匈牙利企图倒戈失败,16日匈牙利全境被德军及箭十字党控制,沦为德国傀儡。到年底共歼灭德军及其盟友军约200万人。至此纳粹德国在东线的剩余力量已无力阻止苏军西进,德国败局已定。

1945年1月上旬,在苏德战争战场上,苏军(包括约34万人的波兰、罗马尼亚、保加里亚、捷克的军队和法国空军团)总兵力670万人,拥有107,300门大炮和迫击炮、12,1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4,700架飞机。与此相比,德军拥有370万人(其中包括21万名匈牙利部队)、56,200门大炮和迫击炮、8,1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4,100架飞机,苏军在兵力和武器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1945年春天,苏军在东欧各国军民的配合下,通过布达佩斯战役完全击败守城德军及匈牙利军队,匈牙利王国投降、维也纳战役、布拉格攻势、维斯瓦河-奥德河攻势、西里西亚攻势、东波美拉尼亚攻势、东普鲁士战役中轻易消灭了大量德军,并完全占领了波兰、匈牙利、奥地利东部及维也纳、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和奥得河以东的德国东部,为攻克柏林创造了条件。

到1945年3月底和4月初,德军主力及各欧洲轴心国已全部投降,苏军已为攻打柏林作好准备。参加这次战役的部队是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和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总兵力在250万人以上,希特勒为死守柏林,征集了柏林市的人力物力,也组织了总共为76万人的人民冲锋队的兵力(其中45万人是一线部队)和30万名警察部队。

1945年4月16日,苏军从奥得河、尼斯河同时向柏林发动进攻,其中负责进攻柏林的有114万人,经过16个昼夜的激战至4月30日下午2时25分,苏军第3突击近卫军把象征苏军胜利的胜利旗帜插在了纳粹德国国会大厦顶端,标志着苏德战争的苏军最终获胜而结束,4月30日下午3时,希特勒在元首地堡自杀。当时柏林城防区司令魏特琳曾试图打算向苏军的进攻柏林的部队的统帅可涅夫做出有条件的投降的谈判,可涅夫不允许,要求其立即无条件投降,经过几番交涉和斗争,最终在5月2日纳粹德国宣布投降,柏林战役完全结束。苏军歼灭和俘虏德军40万多人。盘据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两个集团军群(55个师)也于5月投降。

1945年5月8日22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在柏林正式举行。参加仪式的苏方代表是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元帅和外交部副部长安德烈·亚努阿里耶维奇·维辛斯基。仪式由朱可夫主持。盟军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是:英国空军上将特德、美国战略空军司令斯帕茨将军、法军总司令让·德·拉特尔·德·塔西尼,代表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是:陆军元帅威廉·凯特尔、海军上将弗雷德堡、空军上将施通普夫。德国投降书于1945年5月9日零时生效,欧洲战争到此完全结束。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英美等西方国家发表声明,愿意为苏联提供援助。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表示《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并和英国一道,参与对苏联极其危险的援助。苏联从西方盟国那里得到的武器、能源、设备和材料等,对苏联抗击德军作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西方的援助保证了苏联可以更方便的集中资源生产诸如坦克和火炮等军事装备。1943年之后这些硬件设备帮助苏联以较小的代价,较高效的方式取得胜利。

从另一个方面说,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援助显示了以美国、英国为首的同盟国击败纳粹德国的决心。瓦解了各个轴心国;动摇了中立国对纳粹德国的合作态度。纳粹德国的国际空间更遭到打压,东线的占领余地变小,加速了纳粹德国的战败灭亡。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一直敦促英国和美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缓解苏联所受到的压力,但都被英美以各种借口所拒绝。1941年夏直到1944年,德军除了在北非和意大利战场和美英等国军队作战外,将自己的大部分部队和陆军作战武器装备用于东线。苏联对于牵制了第二战场的德军有巨大贡献则是无庸置疑的。有些人认为迟至1944年5月苏德战场胜负已定的时候,英美等国为了维护自己在欧洲大陆的利益,才在法国实施诺曼底登陆成功行动,从西线进攻德国。但西方史家的主流撰述和此并不相同,联军迟迟无法攻击法国是受到第厄普突击战失败以及对登陆尚未准备好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苏联进行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白俄罗斯战役,同时盟军发动了阿拉曼战役、意大利战役和诺曼底战役,有力地配合了苏军的东线战役,使德军在苏德战争东方战线的兵力和武器装备更加捉襟见肘。

此外英国早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的1940年就一直和德国空军、海军作战。德军于1941年下半年就开始逐渐将东方战线德国空军撤回西欧和本土。但到1944年6月辟第二战场前,苏德战争东方战线德国空军的的出动架次要高于西线(这要比账面上的部队重要得多),是苏联牵制并打败了德国空军主要作战力量,才使战略轰炸得以实施。

1941年4月,日本帝国不顾德国反对,和苏联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但两个月后这场战争爆发,而德国亦没有事先通知日本自己对苏开战,但日本仍在满洲国部署军队和演习,史称关特演。亦一度因德军进展顺利,想撕毁条约北上攻苏联远东主要外东北地区。到了战争中期,德军受到阻滞后,日本再次放弃了北进,又因急需资源,执行攻取东南亚地区的南进策略,亦是太平洋战争的间接导火线。

苏德战争的进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绝大多数苏联及俄罗斯学者和部分西方学者在战后都认为,假若没有苏联政府及苏联人民的英勇作战和顽强抵抗,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尚很难判断。苏联的抵抗为英美等西方盟国发展军工业、增强武装力量、发展海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二战对战后很长时间内的欧洲格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德国损失约23%的领土(约11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普鲁士被苏联和波兰瓜分,西里西亚和波美拉尼亚东部在战后划归波兰领土;苏联政府主导了战后近半个世纪的中、东欧政治秩序,直到1989年东欧剧变,华沙联盟解散为止。

苏德战争之所以被称为20世纪最为惨烈、最为致命的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导致了大量的伤亡情况。

前线参战女性中,150,000人获得各种勋章和奖章、86人成为苏联英雄、4人荣获一等荣誉勋章。到1944年2月,2,793名女性游击队员和地下工作者获得了各种勋章和奖章(占获奖总人数的7.4%),其中5名女游击队员获得了列宁勋章、25名女游击队员获得了红旗勋章、29名女游击队员获得了卫国战争一级、二级勋章,还有2,634名女爱国者获得了其他勋章和奖章。

时间轴 · 俄国革命(二月 · 十月) · 俄国内战 · 苏维埃俄罗斯 · 苏联成立条约 · 新经济政策 · 大清洗(肃反远东华人) · 东方战线 · 苏德战争 · 冷战 · 赫鲁晓夫解冻 · 去斯大林化 · 1965年改革 · 停滞时代 · 经济改革 · 开放政策 · 解体

宪法 · 法律 · 选举 · 外交 · 内阁 · 政府 · 共产党 · 苏共中央 · 政治局 · 集体领导 · 苏共大会 · 部长会议 · 领导人 · 苏共中央总书记 · 部长会议主席 · 总统 · 党组织 · 最高苏维埃 · 意识形态 · 最高法院

行政区划 · 欧洲俄罗斯 · 乌拉尔山 · 西伯利亚 · 西西伯利亚平原 · 高加索山(北高加索 · 外高加索) · 里海 · 中亚细亚

农业 · 中央银行 · 能源政策 · 五年计划 · 发明 · 苏联卢布 · 交通

苏联人 · 语言 · 苏联工人阶级 · 宗教 · 犯罪 · 1989年人口普查

建筑(斯大林式建筑 · 赫鲁晓夫楼) · 文学 · 芭蕾 · 戏剧 · 电影 · 音乐 · 体育 · 宣传 · 列宁主义 · 马克思列宁主义 · 斯大林主义 · 托洛茨基主义 · 赫鲁晓夫主义 · 勃列日涅夫主义 · 新思维 · 互联网

苏联国旗 · 各加盟共和国国旗 · 苏联国徽 · 各加盟共和国国徽 · 苏联国歌 · 各加盟共和国国歌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