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Mi-26直升机
2020-04-09 08:07:13

米-26直升机(俄语:Ми-26)是一款多用途重型直升飞机,也是当今服役中最重、最大的直升机,由苏联米尔莫斯科直升机工厂(原米尔实验设计局)设计。该机的机舱载重和舱外负重均可达20吨,与美国C-130大力士型运输机载重量相当,北约代号为“光晕”(Halo)。该机于1970年代开始研制,1977年12月第一架原型机首飞,1981年6月在巴黎航展展出,1985年通过苏联国家验证,1985年量产,1986年出口外销,售价1020万美元。“米-26”投产后,有多款改良型机种,如:米-26A、米-26T、米-26P及米-26M等。目前,“米-26”系列机型的制造商为俄罗斯罗斯托夫直升机联合股份公司。

“米-26”直升机除作为军事用途之外,其民用功能也相当广泛,可用作森林消防、自然灾害救援等工作。200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就频繁使用该机吊运大型工程设备到灾区进行堰塞湖的挖掘、疏浚工程,在预防灾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米-26”还是联合国执行维和任务的直升机机种之一。

由于苏联在1970年代初期研发“米-12”直升机的效果不理想,于是重新开始研制重型直升机,任务代号为“90计划”,这就是后来的“米-26”直升机。这款新机型的设计要求飞机自身重量必须小于其起飞重量的一半,并由米尔设计局创始人米哈伊尔·米尔的学生马纳特·迪歇切科负责设计。

“米-26”以军民两用的重型直升机为目标,以取代早期的“米-6”和“米-12”重型直升机。新设计的“米-26”机舱载重是“米-6”的两倍,是世界最大和最快的量产重型直升机。苏联建造“米-26”的目的是为运送重达13吨(29,000磅)的两栖装甲运兵车以及协同军用运输机(如“安-22运输机”和“伊尔-76”)将弹道导弹运往偏远地区。

1977年9月14日,“米-26”直升机进行了首飞。1980年10月4日,编号为“01-01”的首架飞机交付使用。在飞机制造期间,有一架即将交货的飞机在测试单发动机着陆时坠毁,但未造成人员伤亡。

1983年,“米-26”的研发工作结束。1985年,飞机开始进入苏联军中服役和商业营运。

“米-26”是第一架旋翼叶片达8片的重型直升机,两台发动机能进行动力互补,即在其中一台动力不足或失效的情况下,另一台发动机则输出更大功率以维持飞机的飞行动力。它的重量只比“米-6”略重一点,却能吊挂20吨(44000磅)的货物,比“米-6”大8吨,是继“米-12”之后,世界第二大和第二重的直升机,为目前全球服役中的最大和最重直升机。

2010年7月,俄罗斯宣布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研发“米-26”的后续机型。

“米-26”机身为全金属铆接,后舱门备有折叠式装卸跳板。机身底部为固定式三点起落架,每个起落架有两个轮胎,前轮可控制转向,主起落架的高度还可作液压调节。“米-26”货舱空间巨大,可装运两辆步兵装甲车和20吨的标准集装箱,如用于人员运输可容纳8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60张担架床及4至5名医护人员。货舱顶部装有导轨并配有两个电动绞车,起吊重量为5吨。“米-26”的飞行性能能满足全天候的需要,如:气象雷达、多普勒系统、地图显示器、水平位置指示器、自动悬停系统、通信导航系统等。它的机载闭路电视摄像仪可对货物装卸和飞行中的货物姿态进行监察。

该机使用了两台涡轮轴发动机,安装在驾驶舱上方,由乌克兰扎波罗日“进步”机器制造设计局研发制造。发动机采用电加热和热空气兼备的双防冰装置,以适应严寒地区飞行。为防止单一发动机发生故障,飞机装备了保持旋翼转速的稳定系统,当一台发动机出现故障时,另一台则会输出更大的功率,以保持飞机仍可正常飞行。出于防火需要,飞机的发动机舱采用钛合金制造。机内共装有10个油箱,最大载油量为1.2万升,还可外挂4个副油箱。在机身内部的10个油箱中有两个在发动机上部,另8个在机舱底板下,均采用油泵为每台发动机独立供油。当供油发生故障时,飞机还可以靠重力自行给发动机供油。

旋翼8叶,尾桨5叶。旋翼为铰接构造,带阻尼器,每个旋翼叶片有管状钢质大梁和数十个玻璃钢叶型组件,叶片前缘装有固定的钛合金防蚀条。叶片厚度以桨毂为中心向翼展方向逐渐变薄,后缘有调整片,旋翼桨毂采用钛合金以减轻自身重量。旋翼的传动系统包括“V-26”风扇冷却的主传动系统,旋翼转速为每分钟132转。尾桨由复合材料制成,桨毂为钛合金材质。旋翼和尾桨叶片均装有电加热装置,防止结冰,以适应在高寒地区飞行。“米-26”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叶片最多的单旋翼直升机。

类比版驾驶舱

数码版驾驶舱

“米-26”硕大的旋翼

“米-26”尾桨

货舱

资料来源:米尔莫斯科直升机厂、《简氏世界航空器》(2003–2004)

“米-26”是仍在生产的直升机,自1970年代开发、研制以来,已经有十余款不同版本的机型问世,每个机型都有独特的用途,如消防版的“米-26”,其密封性能优良,在1980年代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现场的中心地带,机内人员能避免核辐射威胁,从而安全地执行救援任务。

“米-26”直升机体积庞大,驾驶复杂。较早时期生产的机型,飞行任务需要5人配合:2名驾驶员,1名飞机工程师、1名领航员和1名理货员,因此,它的驾驶舱也是世界最大的直升机驾驶舱。由于“米-26”驾驶舱的标示为俄文,对不懂俄文的机组人员来说颇为复杂,要有专门的适应性训练。2006年初,俄罗斯罗斯托夫直升机制造公司为委内瑞拉制造的“米-26T2”型对驾驶系统和机载设备作了较大改良,改善了飞机的自动化飞行功能,两名飞行员即可以完成飞行任务。由于“米-26”是世界最大的直升机,驾驶者驾机上天会颇感刺激。

“米-26”的两台发动机耗油量非常大,达每小时2.5吨,约3000升。耗油量大,其动力亦非常巨大,相当于50辆法拉利跑车的马力总和。伴随巨大的耗油量,“米-26”的飞行成本自然奇高。在中国汶川大地震中,有两架“米-26”直升机参与救援,它的重要任务是运载大型机器到灾区进行拯救。据执行设备吊运任务的“米-26”中国飞行员表示,从汶川擂鼓镇吊运挖掘机等设备到堰塞湖作业区,飞行距离为5公里,一次往返大约需要25分钟,按当时每吨燃油7000元人民币计算,吊运一台挖掘机为一次往返,所有费用总计约3万元人民币。另据中国云南电视网报道,2010年初由中国国家林业局调用执行云南大理苍山灭火任务的“米-26”,2.3吨的油料仅够维持它1小时的空中飞行,在当时的消防作业中,每小时飞行总费用达人民币13万元,被称为“油老虎”。

另外,希腊、老挝、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朝鲜、马来西亚、韩国、塞浦路斯均有米-26直升机用于军事或民航运输。

2008年5月,中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民航总局下令哈尔滨飞龙专业航空公司的“米-26”直升机飞赴汶川地震灾区参与救灾,同时从俄罗斯临时租用一架。由于地震对地面道路破坏非常严重,参与救援的重型设备很难到达救灾现场,“米-26”则坚负吊运重型设备飞往救灾现场的运输任务,共计吊运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油罐及集装箱等60余台,吊运总重达800余吨,确保了地震灾后的拯救能顺利进行。5月20日,1架“米-26”仅飞行2架次就将一个村的近230名村民疏散到安全地带。2010年7月,中国大兴安岭发生森林大火,“米-26”在执行空中洒水和运送消防员的任务中,表现也非常出色。

2007年6月至8月,希腊发生特大森林大火,俄罗斯政府派出包括6架“米-26”直升机在内的十余架飞机参与希腊灭火救援。

2009年7月,一架执行北约人道主义救援任务、隶属萨尔多瓦帕克特斯航空公司(Pectox-Air aviation)的“米-26”直升机在阿富汗赫尔曼省被地面火力击落,造成6名乌克兰机组人员丧生。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