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崇明岛
2020-04-07 21:37:56

坐标:31°39′43″N 121°28′41″E / 31.66194°N 121.47806°E / 31.66194; 121.47806

崇明岛位于西太平洋沿岸中国海岸线的中点地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控岛屿中的第二大的岛屿(仅次于海南岛),地处中国最大河流长江入海口,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明清以来,崇明岛属崇明县管辖,目前崇明岛大部分地区属于上海市崇明区管辖,常住人口66万,区政府驻城桥镇,但是有极少一部分(约28平方公里)分属江苏省海门市海永镇和启东市启隆镇管辖。

“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

崇明岛是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公园范围涵盖整个崇明岛,东西长约76公里,南北宽约13~18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崇明岛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称。全岛三面环江,一面临海,东濒东海,南与上海浦东新区、宝山区及江苏省太仓隔水相望,西、北以长江与江苏省海门、启东一衣带水。

全岛面积1225平方公里,东西长80公里,南北宽13至18公里,为中国大陆地区实际管辖之第二大岛,面积次于海南岛。岛上地势平坦,无山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90%以上的土地标高(以吴淞标高0米为参照)在3.21米至4.20米之间。岛屿地理位置在东经121°09′30〃至121°54′00〃,北纬31°27′00〃至31°51′15〃,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2℃,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

崇明岛于唐武德元年(618年)露出水面,形成江中的两个小沙洲,称为东沙和西沙,有江苏丹阳、句容等地迁来居民,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唐神龙元年(705年),始建立崇明镇于西沙。宋朝时又堆积出姚刘沙、马家浜、平洋沙等沙洲,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沙岛依次北靠或被冲坍消失了,东沙、西沙逐渐崩塌,后来又有长沙,今日之崇明岛是长江泥沙所累积出来的。由于长江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崇明岛每年以143米的速度向东海延伸,增加土地约487公顷。

崇明岛大气污染程度较轻微,水、土地也较净化,加之气候属北亚热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崇明岛自1950年代开始被大面积围垦,成为上海的最主要的商品粮产地。崇明岛以蟹多出名,品种是譬如崇明老毛蟹的中华绒鳌蟹,而且阳澄湖的大闸蟹的蟹苗也来自崇明,故崇明又有“蟹岛”之名。崇明岛有许多名、优、特、稀产品,如面丈鱼、凤尾鱼、刀鱼、甜芦粟、包瓜、鳗鱼、对虾、白山羊、老白酒、黄金瓜、芦笋、食用菌、崇明大白菜等。

无数鸟类到岛上沙栖息、觅食。崇明东滩为中国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崇明岛东南和南面的上海市区通过上海长江隧桥相连,崇明岛西北经崇启大桥连接江苏启东。另外还有轮渡运营。岛内有公共汽车线路。

2 中心镇是由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集镇,依托产业发展而成的小城市,规划中心镇22个。 3 怡东花园同时为国家康居工程智能化专项。 4 参照2010年1月于上海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第二批选址规划》。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