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孙承宗
2020-04-03 17:45:14

《明人肖像集》之孙文忠像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直隶高阳县西庄村(今属河北省)人。明朝政治、军事人物,榜眼及第,官至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致仕后与清军战斗殉国。谥文忠,清朝改谥忠定。

承宗少时相貌奇伟,“铁面剑眉,须髯戟张”。明万历六年(1578年),中秀才,年仅16岁。而后,孙承宗曾先后在大理寺右丞姜璧和兵备道房守士等朝廷官员的家中,做家庭教师,并逐渐接触官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孙承宗到北京,入国子监读书;次年中举人。万历二十六年,因房守士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兼巡抚大同地方赞理军务,孙承宗前往大同教授其子弟。大同是当时明朝的边城重镇,承宗喜欢跟老将及退役兵卒究问险要边情,史称“伏剑游塞下,历亭障,穷厄塞”,因而“晓畅边事”。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入翰林十年。万历四十二年任詹事府右春坊左中允,万历四十七年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辅导当时的皇太子朱常洛学习,即后来的明光宗。万历四十八年,矫旨遗诏废矿税、发内帑。任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预计成为朱由校的日讲官,不料光宗继位仅一个月即驾崩,年仅16岁的皇长子来不急册为太子即仓促继位,即明熹宗,孙承宗继而做了熹宗的老师。这样,年近花甲的孙承宗,依借帝师的地位,逐渐地进入了明朝后期政治权力的中心。

天启二年(1622年)孙承宗升任为礼部右侍郎。天启帝以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至辽东勘查,据说与经略王在晋争执,天启帝将在晋改任南京兵部尚书,以承宗为辽东经略,以为“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监阵,而以文官拨发;以武略备边,而日增置文官于幕;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此极弊也。今天下当重将权。择一沉雄有气略者,授之节钺,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要使守关无阑入,而徐为恢复计。”期间大胆起用袁崇焕、孙元化、鹿善继、茅元仪等人,修复宁远等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练兵十一万,拓地四百里、屯田五千顷,“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后金当时与察哈尔部交战,并未进攻明朝。

天启五年,魏忠贤派太监刘应坤到山海关,以帑金十万两犒军,为承宗所鄙视,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发生柳河之役,马世龙因冒进兵败,忠贤以承宗不附已,借口马世龙损失马匹六百七十匹、甲胄等军用物资,参劾承宗。十五日,熹宗批准孙承宗回籍养病,后以高第代为经略。

崇祯二年(1629年),清兵第一次入长城,进大安口、遵化,思宗复用承宗。袁崇焕被执下狱后,承宗力保祖大寿,复用承宗为督师,移镇山海关,修建入海长城之“老龙头”,且于建后由内阁大学士杨嗣昌题字“宁海城”于“老龙头”城楼上,辽左得以粗安。

崇祯三年(1630年),祖大寿、马世龙等诸将克复永平、遵化、迁安、滦州四城,明人史称“遵永大捷”。崇祯四年八月(1631年),清军攻大凌河,祖大寿坚守城池,命宋伟、吴襄救援,二将阵前不和,张春的援军也被击溃,祖大寿被逼杀何可纲而降清。明思宗因此罢孙承宗官。家居七年。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第四次入长城,犯保定,攻高阳。孙承宗年已75岁,率领全家子孙拒守,高阳城墙低矮,城破,一家四十余口皆壮烈战死。孙承宗被俘,望阙叩头,投缳而死。明思宗闻讯,追复其故官,给予祭葬。南明弘光帝时,予谥文忠。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予专谥忠定。

2014年,经李红权辑录、点校,出版了《孙承宗集》三册,四十二卷,一百五十万余字。主要内容包括《高阳集》、《孙文正公诗稿》、《阅关奏稿》、《督师奏疏》、《启祯臣节录》、《车营叩答合编》。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