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
2020-05-11 05:58:25

第67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 蓝白红三部曲之红

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导演(提名) 蓝白红三部曲之红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蓝白红三部曲之红

第4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杀人短片第4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奖 杀人短片第41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 竞赛单元奖 杀人短片

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费比西奖竞赛单元费比西奖 十诫

第4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两生花第44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 两生花第44届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两生花

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 小金狮奖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第4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蓝白红三部曲之红第4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 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波兰语:Krzysztof Kieślowski,1941年6月27日-1996年3月13日)是一位具有广大影响力的波兰电影导演、剧作家,因他的作品《三色》和《十诫》闻名世界。

基斯洛夫斯基出生在波兰的华沙,在几个小城镇中长大。16岁时,他进入一所消防员培训学校,惟于3个月后退学。随后,没有任何的职业目标的基斯洛夫斯基靠着关系进入了一所学院学习戏剧技巧。他决定成为一名戏剧导演,但在当时,并没有为戏剧导演的专门培训,所以他选择了学习电影作为中间的踏板。

离开学校后基斯洛夫斯基作了一名戏剧裁缝,他申请进入了当时的先锋艺术家创立的罗兹电影学校修导演课程,但两次都落选了。为了逃避当时的强制性兵役,他暂时地成为了一名美术系学生,并且暴饮暴食,企图使自己的身体不适合兵役的要求,在逃过了强制性兵役选拔的数月后,基斯洛夫斯基通过第三次的申请,进入了罗兹电影学院。

在1964至1968年基斯洛夫斯基进入罗兹电影学校期间,政府给了学校相对较高的艺术自由。基斯洛夫斯基很快就失去了他对戏剧的兴趣,决定制作纪录片。

基斯洛夫斯基早年的记录片关注于城市居民、工人、士兵的日常生活,尽管他不是一个公开的政治电影摄制者,但他很快发现,试图精确地描写波兰人民的生活使他与政府间产生了矛盾。他的电视影片,关于1971年什切青(波兰港市)罢工事件的《工人的七一年》(Workers′71),只播放了经过彻底审查的部分。

在拍摄完《工人的七一年》之后,基斯洛夫斯基在他的电影《履历》(Curriculum Vitae) 中将他的目光转向了政府本身,这部电影将一个政治局会议的记录片与一个关于官方详细审查一男子的虚构故事相结合。尽管基斯洛夫斯基相信这部电影传递的信息是反对独裁,但他仍被同行们所责备说他与政府合作。

基斯洛夫斯基后来说他放弃拍摄纪录片基于两个原因:对影片《工人的七一年》的审查使他怀疑在独裁的政体下,能否真正的叙述事实,以及在拍摄《车站》(Station、1980)时的一件事情,他的一些胶片险些被用作一起案件的证据。他认为小说不仅可以有更多的艺术自由,也可以更真实地描绘每天发生的事。

基斯洛夫斯基的第一部纪录片电影, 电视影片《职员》(Personnel、1975)在曼海姆电影节夺得了他的第一个奖。包括《职员》和他的下一部电影《生命的烙印》(The Scar)都是社会现实主义的作品,角色非常多: 《职员》描写的是一个制作舞台戏剧产品的技师,这是基于基斯洛夫斯基早年学校学习的经验,《生命的烙印》展示了 在计划经济中一个小镇的巨变。 这些电影有着记录片的风格,并且都是由非专业的演员演出的。与他的早期作品一样,它们描述了在不良体制重压下的日常生活,但是没有加以明确的评论。《影迷》(Camera Buff、1979)(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奖)与《机遇之歌》(Blind Chance、1981)延续了相同的路线,但是更加关注了个人的伦理的选择,而不是整个社会的。在这一时期,基斯洛夫斯基作为loose movement的一部分,与同时代的波兰导演一起,包括Janusz Kijowski,安杰伊·瓦依达和阿格涅丝卡·霍兰,他们的作品被称为道德焦虑电影。

《机遇之歌》(1981),讲述一名医科学生刚死去父亲,受父亲临终遗言影响,决意乘火车到华沙一趟。片中描述三个截然不同的结局:一、赶上火车,遇上共产党员,并加入了共产党;二、赶不到火车,与车站保安打架被囚,狱中结织了异见人士,成了反政府分子;三、赶不到火车,继续学业,结婚生子,成为医生,决意避开政治。影片探讨命运是注定还是个人意志的延伸,同类题材也一直出现在其他作品之中。影片表达了在极权的国度,不同的选择都很讽刺地达致不幸的结局,未能通过审查,直到1987年才能上映。

《不绝之路》(No End、1984)可能是基斯洛夫斯基最具政治倾向的电影,用一个律师死后的幽灵和他的寡妇的视角,描写了波兰戒严期间政治审判。影片严厉的批评了政府及政府的反对者。从《不绝之路》开始,基斯洛夫斯基导演生涯中出现了两个紧密的合作者:剧作家克日什托夫·皮斯维兹(Krzysztof Piesiewicz)和作曲家泽贝纽·普瑞斯纳(Zbigniew Preisner)。皮斯维兹是一位辩护律师,基斯洛夫斯基在为创作《不绝之路》调查政治审判时遇了他(《不绝之路》本打算作为一部记录片),他与基斯洛夫斯基合作写作了随后的所有电影。普瑞斯纳提供了《不绝之路》的音乐创作和其随后的绝大多数电影,还为电影虚构了一为名叫Van den Budenmayer的中古作曲家。

《十诫》(The Decalogue,1988),一个包含十部短片的系列剧,每一部都基于十诫中的一条戒律,并将故事安排在了当代的华沙,这一系列剧是为波兰电视创作的,直到多年后都很少在其他地方看到,但到现在,它仍然是一部饱受争议的电影。基斯洛夫斯基后将其中的两个部分扩展成了长篇电影,《杀人短片》(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和《情路长短调》(A Short Film About Love)。

基斯洛夫斯基的最后四部电影全部是与他国合作的作品,主要由法国制作人Marin Karmitz投资。这些电影关注于道德与精神哲学上问题,类似于《十诫》和《机遇之歌》,但更加抽象,更少的演员,更多的内在情节和更少对公众的兴趣。在这些电影中,波兰更像是通过一个欧洲外来者的眼睛描绘的。这四部作品是他在商业上最成功的作品,远远超过了他的其他作品。其中第一部作品为《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1990年),使得伊莲·雅各一举成名。而后的《三色》三部曲(《藍白紅三部曲之藍》、《藍白紅三部曲之白》、《藍白紅三部曲之紅》),是他继《十诫》后最精彩的电影,也是他在国际上的第一次商业成功。

1996年3月13日,基斯洛夫斯基死于一次心脏病突发后的心脏外科手术过程中,其后葬在华沙的Powazki公墓,非常接近围墙的一处地方。陵墓上有一尊以黑色大理石造成的小雕塑,坐落在一个一米多高的底座上,形状为由两只手比出一个矩形框的摄影师典型的手势,而下面亦刻有基斯洛夫斯基的名字和年代。

在他死后多年,基斯洛夫斯基仍是欧洲最有影响的导演之一,他的作品在全球各地大学的电影课上所学习,1993年书籍《基斯洛夫斯基论基斯洛夫斯基》(Kieślowski on Kieślowski),根据Danusia Stok的采访,基斯洛夫斯基用他自己的语言描绘了他的生活和作品,还有一部描写他的传记电影《基斯洛夫斯基-如是说》(Krzysztof Kieślowski: I'm So-So、1995年),由Krzysztof Wierzbicki执导。

尽管他曾宣称在拍摄完《三色》后退休,但直到他逝世的时候,基斯洛夫斯基还在与Piesiewicz一同创作新的三部曲《天堂(英语:Heaven (2002 film))》、《地狱》及《炼狱》,这一三部曲是由但丁的《神曲》获得的灵感。唯一完成的部分《天堂》由Tom Tykwer执导,在2002年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放映。

相关:

  • 剧作家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