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防毒面具
2020-03-19 00:46:31
防毒面具能让佩戴者免于吸入空气中的污染物和有毒气体,完全覆盖其鼻和口部,以至于眼睛和面部其他脆弱的软组织。一些防毒面具具备呼吸器,常用于军事用途(如战场防护面具)。防毒面具的滤毒罐在生化环境下,功效一般可持续72小时。空气中的有毒物质以气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氯气)或微粒(如许多用生物药剂开发的细菌、病毒及毒素武器)。防毒面具可多用,建筑工程中常被用于隔绝焊接产生的烟雾,破拆工程中能防止石棉及其他有害微粒,化工行业中作为预防设备泄漏或清理泄漏物的设施。防暴警察在骚乱中会用到催泪弹或CS催泪性毒气清场,防毒面具因而受到警察和抗争者的青睐。防毒面具还是工业音乐的标志,因其涂鸦时佩戴面具能隔绝有毒烟雾,城市探险者冒险进入含石棉等有害物质的环境中,也会用到。早在黑死病横扫欧洲各地时,瘟疫医生就配戴了功能类似防毒面具的护具,这个面具眼睛处装有玻璃护目镜,前端鸟嘴状构造装有龙涎香、蜜蜂花、留兰香叶、樟脑、丁香、鸦片酊、没药、玫瑰花瓣以及苏合香等芳香物质,具有杀菌隔离疾病作用,可以说是防毒面具的前身。而现代的防毒面具是伴随着化学武器的杀戮而诞生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早期,对于毒气的防护还没有很好的办法,防护措施十分简陋;加拿大军队在同德军作战时,就在氯气弹袭来时在衣服上小便,然后用浸着尿液的衣服捂住口鼻来避免吸入氯气。1912年,一个非洲裔美国人Garrett A. Morgan发明了一种防毒面具,并在1914年获得专利,但防护能力依旧很有限,主要用来阻挡烟雾的刺激。关于现代防毒面具的诞生,还有一个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于1915年4月的第二次伊普雷战役上使用了氯气,造成英法联军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因为中毒而死,唯独野猪安然无恙。经专家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当野猪嗅到强烈刺激的气味后,就本能地用嘴拱地,把长鼻子埋入疏松的泥土下,泥土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人们也由此受到了启发,采用猪嘴的外形,并仿造疏松的泥土采用多孔的物质来吸收、吸附毒剂。防毒面具主要用来阻断经呼吸道产生毒性的毒气,如氯化氰(CK)、氯化苦(PS)等;对于生物毒剂的防护,也有一定的作用。在《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生效后,防毒面具的需求曾一度降低;但随着全球反恐行动的加强,潜在的化学袭击的威胁依旧存在,防毒面具依旧是化学防护的重要器材,在各国的军队中都有相当的装备量。此外,在有毒有害气体环境下工作的人群也在使用防毒面具作为防护;但一般民用防毒面具的结构没有军用的复杂,各项指标也不如军用的严格。针对民用的化学防护,设计出更多的外观,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一战防毒面具士兵和战马冷战中为了民用防护,面具已脱离“猪头”的形象民用简易防毒面具防毒面具的构造主要分成两个部分:过滤器和呼吸器。过滤器的主要部分是一个滤毒罐。毒气经罐内多孔物质吸附而失去毒效。考察防毒面具的防护能力主要是看过滤器的防护时间、空气流阻力和气凝胶过滤效率。滤毒罐一般为圆柱形,由金属或塑料制成,表面多涂以防碱漆。内部有一层滤烟层,用于滤去烟雾颗粒,过滤元件有滤纸、玻璃纤维或其他合成材料。装填层内是经过处理的活性炭,用来针对不同的毒气进行吸附。过滤器是通过螺口与呼吸器连接,螺纹的标准有NATO标准、中欧标准和中国标准。为了保证贮存其中过滤器不致失效,在滤毒罐与空气接触部位有塑料盖密封。呼吸器是直接佩戴在人的面部,与过滤器相联接的部分。呼吸器可脱离过滤器使用,在一定情况下仅作为保证呼吸、补给氧气的装置。对于呼吸器的防护能力,主要保证对呼吸道和皮肤刺激的物质无法与人接触,通常要保证面罩材料的化学惰性。对呼吸器的考察指标有吸气阻力和呼气阻力,还要有尽量少的着佩时间。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