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楠梓区
2020-03-27 11:28:12
坐标:22°44′06″N 120°19′34″E / 22.734875°N 120.326193°E / 22.734875; 120.326193楠梓区(注音:ㄋㄢˊ ㄗˇ ㄑㄩ,英语:Nanzih/Nanzi/Nantz/Nantzu District;台湾话:.mw-parser-output .sans-serif{font-family:-apple-system,BlinkMacSystemFont,"Segoe UI",Roboto,Lato,"Helvetica Neue",Helvetica,Arial,sans-serif} Lâm-tsú-khu),是台湾高雄市的市辖区,位于市内西南部、市中心北端,北临梓官区、桥头区及燕巢区,东临仁武区、大社区,西滨台湾海峡,南接左营区。楠梓区的自然位置处于寿山、半屏山北麓,有楠梓溪、楠梓坑溪、典宝溪、后劲溪流经,地势大致平坦,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楠梓区产业以工商业为主,过去因中油设立高雄炼油总厂以及经济部设立楠梓加工出口区,而快速带动本区经济发展及人口流入。后来因加工业衰退造成园内厂商大幅迁出,区域及人口发展进入停滞,1999年12月底,原本人口超越左营区的楠梓区再度被左营区反超 。2013年,高雄市政府辅助及重新打造园内产业转型,使加工区产业转型为科技发展且规划楠梓第二园区,重新带回厂商进驻、就业机会及人口移入,目前为高雄市人口快速成长区之一,然而,2019年11月底,楠梓区人口正式以166人之差超越前镇区,成为高雄市的第四大区,至今2020年,楠梓区及左营区人口已相距不远,差距仅不到一万人。楠梓区也为高雄市境内大学设立最多的区域,区内西北侧为国立高雄大学、东侧为国立高雄科技大学第一校区、中间则为国立高雄科技大学楠梓校区。庞大的大学人口成为楠梓商圈发展及消费来源。过去后劲地区因国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学(现为国立高雄科技大学楠梓校区)及楠梓加工出口区提供大量消费人口得以发展成商圈。但在楠梓加工出口区衰退同时,使后劲商圈陷入发展低迷。商圈逐渐转移至人口较为密集的德贤路,加上国立高雄大学的设立带来的消费人口,使具有地缘邻近的惠民路沿连德贤路形成庞大的新兴商圈。此外,国立高雄大学更促成蓝田里一带大量兴起住宅建案及大卖场(家乐福楠梓店)进驻。清丰里一带本因国立高雄科技大学第一校区(原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及台糖量贩楠梓店的设立得以发展,但近年又因德民新桥的建造,使楠梓东西两侧可流通,进而加速此区建设及大片住宅地重划。至今楠梓区已成为高雄市的人口快速成长区之一,也是北高雄重要工商核心之一。区内并形成以楠仔坑(车站一带)、右昌、后劲、翠屏(德贤路至惠民路一带)四区为主的商业活动聚集区。虽然本区受大学人口及加工区劳动人口而得以发展,但本区受地形阻隔,区位与市区断裂且边缘,致使无大型资源或市辖建设于此。不过因中油炼油厂迁厂,遗留下的庞大腹地是否能再造且驱动楠梓区发展,仍可期待。楠梓区,台湾闽南语白读不按字面读,而是称Lâm-á-kheⁿ,曾经表记作“南马坑”、“楠仔坑”、“南仔坑”、“楠梓坑”,指“楠梓桥”至“兴楠桥”一带,地势低洼。Lâm-á是闽南语中形容低地之说法,如鸟松区之坔埔(湳埔)、南投县名间乡(湳仔埔)、台北市士林区“湳雅”(湳仔)、新北市板桥区湳兴里、云林县虎尾镇各有一处称作湳仔、桃园市八德区“大湳”等。后因改写为“楠仔坑”、“楠梓坑”,而有溪畔遍植楠木(即柟木)望文生义之说。自明郑时期开始渐有闽南泉州、漳州一带移民来此开垦,至清领时期渐成聚落。日治初期在此处为台南厅下辖的“楠仔坑支厅”,今之楠梓区范围约分属楠仔坑支厅下辖的楠梓坑区西侧(今楠梓)、后劲区北侧(今后劲)、仕隆区西南侧(今右昌)。1920年台湾地方改制,实行五州三厅制,行政区重划,本区西侧(右昌一带)被划入新设立的高雄州高雄郡左营庄,东侧(楠梓、后劲一带)则属新设置的“楠梓庄”(なんす)南侧(北侧则属今之桥头、燕巢西侧)。自1894之凤山县采册,就已经出现“楠梓坑”一词。而不加“坑”字之“楠梓”是日本大正九年市区改正时,所订下之“楠梓庄”之街庄名。1924年高雄郡高雄街升格为高雄市,并入周围的一些街庄的大字,高雄郡因此被废,楠梓庄、左营庄改归冈山郡;1940年左营庄并入高雄市,今楠梓区的右昌地区于此时并入;1944年废楠梓庄,楠梓庄的楠梓、土库、后劲三个大字划入高雄市,其余(今之桥头)并入冈山街(今冈山、桥头)。战后将后劲设为高雄市后劲区,右冲(别名右昌)、援中港、下塩田等大字整并为右冲区,楠梓、土库两大字整并为楠梓区。1945年经过多次整并,高雄市的区大幅减少,1946年高雄市减为十区,右冲区、后劲区、楠梓区合并为楠梓区,并并入左营区的下蚵仔寮(后劲溪出海口、援中港西侧一带)。现今一般习惯将楠梓区分为楠梓、后劲、右昌三大聚落。 虽然今书面文多以“楠梓”称此地,但台湾话口语仍沿用旧称“楠仔坑”(白话字:Lâm-á-kheⁿ),例如台铁铁路列车中播音即据此。(曾经易以以楠梓之训读音,后又恢复“楠仔坑”原称。)明郑永历十六年(公元1661年),设万年县,驻兵分布为前、后、左、右、中,五“冲镇”,其中前为“前锋”,后为“后劲”,左为“左营”,右为“右冲”(“右冲”、“右昌”),中为“中权”。右昌及后劲之地名则由地而来。三种颜色代表楠梓三大分区(从右至左):楠梓、后劲、右昌,对应楠梓区户政事务所三分处办公室。

相关:

网站公告: